需要提醒大家是,美國不是國際社會公認“福利國家”,美國政府打算美國建設成“福利社會”,英國和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福利國家”相比,美國社會福利要很多。美國政府奉行肯尼迪總統格言“不要問美國你做什麼,要問你要美國做什麼”
1、孩子出生:任何美人士(含非法入境者)美出生孩子視為美國公民,持有美國護照,限制美國境外居留時間,進出美國。18歲公民宣誓後即法律上享有美國公民一切權益,包括為配偶、子女、父母辦理美國移民。
2、學費:18歲上大學之前美國全部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即零學費(私立中小學校除外)。上本州公立大學(含研究生、博士生)交本地人學費,私立大學和州外公立大學需要跟留學生繳納多學費。
3、獎學金:於有意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普通中國人來説,只能和來自全世界人士競爭數量對外籍人士開放獎學金。但於有綠卡人,能享有獎學金範圍,超過一個外國人能申請。因為美國很多發放獎學金機構限定獎學金適用於“美國人”(含有美國居留權人)。
4、學生貸款:18歲以上綠卡持有者可以拿到綠卡當年申請各種類型學生貸款,如上美國私立大學,一年學費多達三萬美金左右,綠卡人士想讀一個兩年碩士時,六七萬美金可一筆貸款。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可不貸款,找到工作後分年,每月拿工資五十分之一貸款。美國,沒有經濟困難而上不了學人。
5、直系親屬受益:凡綠卡持有者與外籍人士結婚後,辦理配偶及配偶21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綠卡申請。
6、政府幫助找工作:美國政府有專門機構免費本國人找工作。綠卡持有者只要到此部門登記自己技能、專長和興趣,該部門會免費人找工作。同時,該部門免費培訓等待就業人員基本技能(如電腦、英文)協助他們業。
7、就業:持有綠卡者美國工作是受限制。保護本國人利益,美國很多工作(高科技、生化、軍事研究、生產、保衞工作)外國人開放,即使外國人具備相應知識專長。這種情況使得外國學生在大學畢業找工作時,美國學生處於競爭。而綠卡持有者無需擔憂,他(她)可以從“劣勢方”轉為“優勢方”。
8、退休福利:累計十年交税記錄後(底線每月$50左右實交税金),可退休後(65歲)領取美國聯邦政府發退休金(每月$1000~$1200)。對很多移民來講,領取退休金年數交税工作年數要多。
每勞動力要素價格漲到資本家老爺受不了時候,聯邦和各州會開動腦筋,及時收納一大批黑森德佬/愛爾蘭佬/意大利佬/黃皮華工/墨西哥amigo/海地shitholer,幫大家拉平工資上賬曲線。
薪酬是福瑞,2020年美國就業人員工資53383美元,中位數34612美元,全球排名第七。並且,美國物價水平,就算最近一年來通脹高居不下,比全球水平,不算。這一切得益於霸權優勢。這個角度出發,美國高福利國家。
福利制度是美國社會爭論話題。2020年選中,爭論一方認為美國陷入制度性危機,總根子是福利制度,福利國家危機説是民主國家生存危機。一些保守派要員矢志廢除福利制度。這是一個挑戰性問題。
反福利制度者多兩個信條基礎。其一,市場論。保守派理論家柯克斷言:“市場本身能夠解決分配公平問題,任何不以個人權利基礎分配,會市場交換打破”。其二,“守夜人政府”論。其主旨是:限度保障個人,政府職能限制國防、治安、法制領域,不可越界。
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國際競爭力”角度批判福利制度觀點。概言:美國和西歐社會福利制度和政策導致財政入不敷出,民主制度使民眾、官員政治上短視從而導致福利不斷膨脹,因此,面人力成本、人權福利成本和環境保護成本低下對手,民主國家失去競爭力而敗落。
福利制度是禍害,還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民造福基礎設施?筆者認為是後者。本文爭論老信條、觀點,結合,原則層面作評議。基線是:提倡“政府”與“市場”結合主張,有堅實合理基礎;認為市場並政府功能縮小守夜人看法,有根本性缺陷;福利完善著稱國家,依競爭力排名位於世界前列。
提一個問題作起點:美國建立、維持、完善福利制度,是否如批判者説,是走向社會主義?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是“社會主義”。下面來考察主要社會主義模式。
1917年列寧領導建立蘇聯,創立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其核心是:蘇維埃政權+公有制計劃經濟。這種集權模式有集中資源短期內達成特定目標效率優勢,有集權體制和動力機制弊病。政治經濟種種弊病導致了1990年代蘇東波結局。
希特勒政權標榜社會主義,所謂“國家社會主義”(“納粹”其德文縮寫)。蘇維埃模式有其他變種。委內瑞拉查維斯政權是專制社會主義模式之一。
一些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工黨、社會黨)一戰末期列寧主義決裂而堅持走議會道路,自1920年代起開始一些國家選執政,有的執政。其施政要點是產業國有化,增進勞工民眾利益,普及社會福利。民主國家選舉是鑑定施政業績定期考試,其他(保守、中間或)政黨有機會挑戰、糾正、否定社會民主政黨方針政策。執政黨輪換發生。社會民主政黨檢討執政經驗,二十世紀後期放棄了公有化主張。現在民主社會主義理念樣板是北歐模式,可概括為:民主+私有制市場機制+完備福利制度。歐洲發達國家、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有社會民主政黨執政經歷,有覆蓋廣泛的福利制度。
發達國家中,美國眾,社會主義缺乏羣眾基礎。根源美國建國起點。歐州移民來到新大陸,身份,初始財富分配,資源如土地人人免費(或免費)可得(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宅地法》規定:美國公民和合法移民免費或繳納10美元登記費領得多160英畝即65公頃西部國有土地)。
美國成長路體現了串“”字:權利,市場,自主自立、自我進取。到了1870-1900“鍍金時代”,經濟增長,壟斷企業形成,勞工衝突加劇,政壇腐敗流行。1901年就職羅斯福總統(共和黨人),是美國進步主義代表人物和領袖。他反壟斷、反,設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動勞資和解。他推動資源保護,設立眾多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其中包括大峽谷國家公園。史家認為老羅斯福總統引領了美國二十世紀道路。
1930年代蕭條中,歐美民主資本主義制度內陷危機、外臨專制社會主義模式挑戰。小羅斯福總統(民主黨人)推行“新政”,大力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財政、金融、就業、產業政策解救了危機,開創了失業、養老、保健領域聯邦福利制度。美國民主制度基礎堅實,多數民眾贊成社會主義。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體制是包含福利制度民主資本主義。
美國主流政黨中左翼即民主黨,政治光譜中位居“中左”,歐洲社會民主政黨靠右。主張社會主義代表人物桑德斯參議員(與民主黨合作無黨派人士),理念是北歐模式,既專制社會主義模式對立,民主黨主流。蘇維埃或納粹模式美國毫無可能成為現實選項。川選中誣指手主張委內瑞拉式社會主義,是典型煽動性謊言。
福利制度全球歷史發展中意義。有兩種對立觀點。其一,冷戰中戰勝蘇維埃社會主義,不是狄更斯《霧兒》、雨果《世界》説反映那種資本主義,而是包含福利制度現代民主資本主義。其二,福利制度像特洛伊木馬,是社會主義者攻陷資本主義城堡工具。孰是孰非?考察福利制度演進有助於判斷。
英國1601年實行《伊麗莎白濟貧法》。濟貧力度,福利標準,但具有開創意義。它承認解決問題是政府應盡責任,標誌着社會救濟制度建立。
“福利國家”這個詞來源於1870年代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推行專制警察國家政策,推行“國家社會主義”政策,對付國內工會運動、周邊強國競爭而創建福利國家。俾斯麥是無可置疑保守主義者。這表明福利制度一開始是主義者主張。
美國福利制度羅斯福總統蕭條中開創。1960年代,肯尼迪、約翰遜總統推行“偉大社會”計劃,進一步擴展福利制度,消除種族歧視、實現社會公正方面取得進展。1980年代經濟出現“滯漲”,通貨膨脹失業同時高居不下,里根總統強力糾。顯著政績是廢除大量政府管制法規,採取“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力壓通貨膨脹。後來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總統,政治光譜中處於“中右”、“中左”位置,是偏激“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克林頓宣示“政府時代結束”,小布什“富有同情心保守主義”旗幟,便是明證。
福利制度發展道德觀念。經濟學奠基者亞·斯密兩部鉅著中研究了兩種社會機制。《國富論》論述了“看不見手”引導人們基於動機事市場交換而促進社會福祉。但並非人們唯一動機。《道德情操論》研究了泛的人類動機,書中提到“自愛、同情心、追求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斯密強調“共情心”,那來自人類天然具有想象力,能自己放在別人位置感受別人痛苦。人們可以一個“中立(公正、不偏不倚)旁觀者”角度做道德判斷。《道德情操論》論述了“共情心”、“公正旁觀者”引導人們出於道德動機採取行動而促進社會福祉。
資本主義前所未有地促進了民眾福祉,有壽命、衞生、、、教育各領域數據可證。近年來一些獲好評書,如平克《下的啓蒙》,阿西莫格魯羅賓遜《國家什麼會失敗》、《通道》,諾貝格(Norberg)《》(Progress)、《開放,人類故事(Open, The Story of Human Progress)》,考察了以來、是啓蒙運動來人類這些領域巨大成就。這些書展示:一些價值觀念,如開放、開明、理性、包容、,貫穿歷史並促進歷史上行。價值觀念古老文明傳承而來,演進。這些書弘揚觀念是:啓蒙運動倡導理性、科學、人道主義,(政府)包容性,(社會)開放性。
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是推力,福利制度是普惠民眾成果體現。
美國當前福利制度有,沒有實現全民醫保。有弊病,弊病是濟貧未能導致脱貧。確實有部分羣體,依賴福利,而陷在中。改變這種狀況,福利制度維繫。
現實世界福利制度,有弊病。但是丘吉爾的説法,民主只是“不壞”制度。它們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核心成分。可以説,與民主制度一樣,福利制度是資本主義發展中取得成就。
上面兩節“”角度考察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福利制度歷史發展。下面從“應然”角度來分析政府辦福利性問題。什麼需要政府幹預,建立維持福利制度?
政府幹預一條基本理由是市場論,如柯克説“市場本身能夠解決分配公平問題”。它反映一種價值判斷,並無經濟學。經濟學用“帕累託優”標準判別市場運行結果,證明完全競爭市場達到態時實現這種優性,那,再也不能損害任何其他人利益條件下增進某些人利益。本質上,這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概念。如果狀態A變到B,所有其他人收入不變,經濟增長處人獨得,定義,是一種“帕累託改進”,因為產出增加、效率提高了。“公平”是另一個價值標準。羅爾斯《正義論》中論證,如果社會狀態改變中處境人得改善,那不符合“公平”標準。
市場機制獎勵努力工作、創新發明,因此導致人們收入差異。這是市場效率源泉。市場機制可以導致高度收入分配。里根革命以來,全球化過程中,市場機制自由放任環境中擴展。美國收入分配程度此過程中上升,基尼係數1980年0.367,升到2019年0.465,超過會引起社會動盪警戒線0.4。這能説“公平”嗎?社會公平,是否可政府糾?
政府幹預另一理由是“守夜人政府”論。它保障,要求政府只管國防、治安、法制,不管其他事務如福利。可以“公共物品”理論挑戰這個主張邏輯。“公共物品”是提供出來不能排除任何人享受“物品”。國防、治安、法制是公共物品。有許多公共物品,市場機制不能提供。例如環保:了一個城市空氣污染,讓任何一個市民享受那空氣。市場機制不能要求每個人購買私人物品一樣“空氣”付錢,因此不能提供這個公共物品。福利制度涉及是公共物品(或是具有公益性質“準公共物品”):公共衞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扶幼)、全民醫保。
辦福利辦國防涉及個人代價(如交税)。依邏輯,沒有理由説,個人,政府只能辦國防不能辦福利。問題歸結到價值判斷:福利是否國防同為政府該管事務。環顧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市場機制提供這些公共物品。因為市場機制有侷限,福利公共物品是社會必需,政府責無旁貸。
程度生活保障可視一種“公共物品”。經濟學家哈耶克、弗裏德曼(他們否認自己是保守主義者),贊成社會提供這種保障。,亞·斯密《國富論》中寫到:“有大部分成員陷於狀態社會,絕不能説是繁榮社會。而且,供給社會全體衣食住人,自身勞動生產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過得去衣食住條件,才算是公正。”這體現了一種關於()工資“公正性”價值觀。
上面“分配”與“公共物品”兩個理由(涉及價值觀)説政府幹預市場性。還存在其他理由。例如應經濟波動,幫助陷入像2008年房市、股市、金融市場危機民眾、企業渡過關。此處詳論。
如果承認社會確實需要通過政府行動促進民眾福利,下一個問題是:運作層面,優辦法是什麼?
解決社會問題有兩種基本方法:運用政府法規條例和管理機構“政府解”,運用市場機制“市場解”。關於社會如何運用市場解與政府解,兩位經濟學大師提出指導性原則。自由派阿羅主張:市場機制能解決問題,採用政府解;認為是保守派弗裏德曼強調:政府推行福利政策時,儘量運市場機制。下面工資問題例作具體説。
延伸閱讀…
採用“政府解”需要政府。而這可以是一個過程。羅斯福總統蕭條時代力圖用拯救經濟,多次最高法院否決。最高法院1936年宣判《紐約州婦女工資法》違反法律程序確定契約而違憲。羅斯福總統強力抗爭。後來他壓倒多數贏得第二任總統,最高法院改變態度。1938年《公平勞工標準法》通過而且生效(其中規定工資0.25美元)。這後,政府有權幹預工資原則聯邦層面確來。歷史表明,工資顯著改善了底層民眾狀況。聯邦現行工資是7.25美元,自2009年提高。拜登上台即提出15美元工資提案,國會擱。
各州對政府幹預態度大有差異。有些州政府採取幹預原,有些州政府則十分主動。德克薩斯21個州動地採用聯邦工資,加州、康乃狄克、馬裏蘭、馬薩諸塞、新澤西、紐約州通過,幾年內工資提高到15美元。
通過“市場解”提高工資,有一個例子。1914年,看作是資本家代表人物福特,福特汽車公司工資每日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每天工作時間9時縮短到8時。這是一個創舉,引起反響,促進了產業工人主中產階級興起。
拜登提出15美元工資提案之前,零售業巨頭好市多、亞馬遜、塔吉特實施15美元工資。此後,有血汗工廠名沃爾瑪工資提高到15美元(不是工資,它工資是11美元)。它們是競爭對手。這種動態表明,市場機制下,一些公司或秉持善待員工價值觀或依仗效率優勢或出於博弈策略而採取先導行動,其他公司會競爭壓力下跟進。假以時日,市場機制會導致工資普遍提高到15美元。歷史表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工資確實隨經濟增長而提高,業績超過以往歷史時期,超過其他社會制度。
但歷史並顯示“市場解”能解決工資問題。最近例子是:佛羅裏達州民眾認該州法定工資8.46美元過、市場工資提高,要求採用“政府解”,2020選中超過60%法定準線票數通過公投提案,工資逐步提高到15美元。這顯示提高工資並非只是自由派主張,川普贏得選這個紅州,它是大多數選民要求。
需要強調,“政府解”中可以運用市場機制。例子是拜登新政紓困法案中“兒童税收抵免”條款(中低收入家庭每個孩子依年齡一年3600或3000美元)。支持者認為,這個法案三個社會難題,“濟貧”、疫情-經濟危機“救急”、育兒成本高漲“扶助”,會有助益。民調顯示它得到多數民眾支持。這個條款是基於市場機制“政府解”,應用了弗裏德曼提出“負所得税”概念。所謂“負所得税”是有工作但收入而生活困難人,報税時倒貼補助。與直接發錢相比,其優點是既幫助低收入者,保持工作激勵。專家認為它是效果扶貧措施。這個條款有效期一年,是否延長依業績定奪。推行“政府解”當取這種態度。
圍繞福利政策和司法機構爭辯鬥爭是民主法治社會常態。奧巴馬醫保國會險遭廢除,最高法院打了三次“違憲”官司保全下來。可以合理預期這種鬥爭會繼續下去。
以上考察顯示,市場政府可以結合起來解決福利問題。“市場解”有適用範圍的侷限,“政府解”有效率低下弊病。採用“政府解”時儘量運市場機制是務而道。
考察,引出一個判斷:關於福利制度爭論,基礎是價值觀之爭。上文觸及“效率”與“公平”問題。下面作申論。兩個關鍵價值觀念談起。
“”:是“個人受政府約束幹預(法權)”,還是“個人實現自己人生目標(實質)”?阿馬蒂亞·森提出了以個人“可行能力”(capability)基礎觀念——意味着人們有能力過自己願意過那種生活。如果概念限於法權,政府可以守夜人。如果概念有多維度,於個人作為主體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得以自己意願生活能力(者,能得温上學治病),政府職能超越守夜。“法權”是底線,“實質”是否可以是目標,或者成為(如森説)“社會承諾”?
“”:是“機會”還是“結果”?“機會”確實具有首要意義。應該否定主義吃“鍋飯”。但要認清“結果”與“公平”觀念衝突。基尼係數達0.465時漠視兩極分化撕裂社會,視角偏誤。激起底層民眾失落,是美國社會危機深層原因。
這些價值觀分歧並非對立(有些價值觀,例如“民主”與“專制”,是“你死我活”地對立)。伯林論證:價值觀念之間不可通約,無法理性高下;對不相容而且會衝突價值觀分歧,理性不能提供唯一答案。普世價值包含許多價值觀念,之間有張力,單個觀念常有多種涵義,並非有一義可取。價值分歧尋求理性統一解,學理而言不能成立,實踐而言會導致專制。
社會是多元化價值。於存在多元化價值,對福利制度和各種社會問題,保守派、自由派有看法。
另一方面,美國社會存在主流共識“美國價值”。瑞克斯新著《首要原則》(Ricks,First Principles),新視角提供史料,有助於理解美國建國原則和美國價值。全書考察美國前四任總統(華盛頓、亞當斯、傑弗遜、麥迪遜)思想形成過程——他們上了什麼學,讀了什麼書,吸取了哪些觀念和歷史經驗,然後如何其所學領導革命和建國。作者展示,國父建國原則要素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民主、追求幸福),古羅馬(共和、美德),近代洛克()和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以及同時代啓蒙思想家是蘇格蘭學者。美國建國基礎是那個時代開明思想。美國價值後來持續演化提升,是男女平等、種族歧視領域。
熱心推進福利制度人多半、公平、同情價值觀為訴求。美國民眾有努力工作、獨立擔當傳統,政府管制不得人心。現在民調顯示支持提高法定工資民意而,是“同情”和“公平”價值觀所主導。政府福利政策受這樣民意推動而實行。
批評福利制度人重視權利、個人責任、財政價值觀。他們強調:政府管制會限制個人、企業經濟,福利支出過會使財政赤字過,福利養人。政府辦福利確實會產生這樣弊病。對福利制度改革這些價值觀出發。
延伸閱讀…
美國聯邦預算2018-2019年來花費社會福利性質「強制性支出」(mandatory)部分超過總預算61%,其中社會安全金佔24%,「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佔14%,「醫療補助保險計劃」(Medicaid)兒童健保方案(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簡稱CHIP)佔12%,以及其他制性預算佔12%,這幾項加起來國防預算15%要高出四倍多,如圖一右半圓形所示(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2019; Pye, 2018)。社會福利法案國會佔角色,國會內部於社會福利法案支持者多來自民主黨員,共和黨長期以來大都持意見。以下透過介紹近年美國社會福利法案國會中推動、運作來分析共和黨其中扮演角色。本文試圖回答二個問題:一、美國共和黨議員「社會安全金」(Enactment of Social Security)法案、「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 和「醫療補助保險計劃」(Medicaid)推行態度為何,其社會福利保險政治立場歷史上轉變為何?二、共和黨運用哪些策略幹預與抵制目前正在運行社會福利制度—如何對「歐巴馬健保」、「社會安全金」、「聯邦醫療保險」、「醫療補助保險計劃」進行大刀斧改造?
美國國會兩黨議員投票通過後法案、總統簽署後,該法案能成為一種新制度並實施嗎?雖然許多政經體制、社會制度存活比人類壽命要長許多,但制度並非存在。一項制度從草案政策國會參、眾議員表決後,總統簽署後而,該政策能成為持續運行制度。政策草案後變成「法律」制度,會有四種命運:撤銷、取代、緊縮、擴張。很多原因可以解釋什麼形成法律制度,會推行後形成無法恆久運作,而遭到撤銷、取代或弱化情況。例如民意變化、選舉結果改變、與行政規章變革、總統誕生、議員該政策態度轉變、政策本身實施後人民身上得到回饋,導致制度自身產生變化。
歐巴馬健保一個例子。2010年3月23日「可負擔得起健保法案」通過,獲得參眾議員投票表決通過,歐巴馬總統簽署後施行,稱為「歐巴馬健保」。「歐巴馬健保」法案乃是修改自2006 年麻塞諸塞州共和黨州長Mitt Romney當年簽署一個健保法案,當時該健保法案獲得兩黨議員支持。當時該健保法案受到共和黨員支持,因為裡面包括許多符合共和黨意識形態條文,像是制性規定每個人要購買健保,這樣可以避免有些人不想買健保,有需要買,導致健保保費過情況產生。另外,歐巴馬健保中「投保前疾病」(pre-existing condition) 者,投保後醫亦可獲得健保補助規定、以及「強制超過五十名以上員工僱主需為其僱員購買健保」,這些規定是使當年健保制度完善、且符合共和黨理念:施行單一保險單位承保全國民眾全民健保計劃。
然而2010年國會進行歐巴馬健保法案投票時,共和黨議員當時投贊成票。法案通過後,歐巴馬健保推行出現了,例如使得美國未納保人數下降,擴大了健保覆蓋率,幫助了許多中下階層人民獲得醫管道。但是,這些成果獲得共和黨議員肯定,相反地,他們持續地大力撻伐歐巴馬健保,川普總統一上任後,他全力支持廢除歐巴馬健保,與共和黨議員、眾議院議長合作,院會期間他們數度推動健保法案,亟欲完全取代歐巴馬健保。共和黨成員並非反對社會福利政策或是健保法案,過去他們支持過「社會安全金」法案、「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保險計劃」兩種社會保險健保法案,但是什麼會最近幾年轉變之前保守政治意識型態,宣揚「政府」、「市場」,強勢緊縮社會福利預算、打擊歐巴馬健保?以下透過共和黨政治立場意識形態變化分析,一窺共和黨社會福利政策政治傾向全貌。
瞭解共和黨社會福利政策態度,美國共和黨員意識形態開始討論。共和黨素來有保守派稱,他們是一羣有什麼意識形態人呢?現今美國參議院共和黨員大多數來自南方與中部州(Manning, 2019),如圖二紅色點所示(Wikipedia, 2019)。他們崇尚自律與努力生活、持家、鬆綁科層行政體制、縮小政府社會經濟幹預權力、擴大個體自主性、強化市場價值、重視公民社會多元性主體性、主張保守財政政策、維護家庭價值、創造國家團結(Lupton, Myers, & Thornton, 2017; Owuor Otieno, 2019)。
共和黨員民主黨員政治理念是截然不同,民主黨員傾向支持弱勢族羣外來移民、重視社會福利、具世界博愛觀、反戰重視環保議題、主張政府大力分配資源、幫助窮人、關心底層勞工、主張普及性全民健保、管制槍枝、贊成大麻合法化、強化女權、支持墮胎(Lupton et al., 2017; Owuor Otieno, 2019)。共和黨員擁槍權販賣槍枝權、經濟改革、反墮胎、反同性戀婚姻、重視基督教宗教價值、組織工會、強調市場競爭價值、重視國防發展、限縮政府權力、產主義。共和黨人士不是喜愛極權人,相反地,他們是一羣喜好社會運動、民主選舉、公共政策參與菁英。共和黨支持者傾向維護意識形態並追求意識形態,會施壓其領袖,避免其反對勢力妥協或調整政策方向,這種特徵乃民主黨人是擅長問題處理、合作、結盟、遷改變特性相反(Grossmann & Hopkins, 2016)。
儘管共和黨有保守右傾政治意識形態,於社會福利政策採取贊成態度,但是這些共和黨保守價值觀並不變,歷史進程中1930年進化轉變(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是大眾傾向支持現行社會福利制度時,選票需求與迎合大眾,共和黨民主黨分歧意識形態會有趨於收斂時候(Jennifer, 2008)。
1933-1936年民主黨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期間,共和黨於當時推動「社會安全金法案」支持,1940-1960年間,共和黨開始左傾,儘管他們大力抨擊新政措施,然而有聲音出現,部分共和黨員希望新政能實施、強化經濟擴張,懷抱右派保守主義思想,於社會安全法案擴張,持贊成態度(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於1950-1960年民權運動盛行時,原本政治光譜屬於中間偏左南方民主黨人開始變得左傾北方民主黨人士走向左[1],所以民主黨團貼積極推動社會福利政策,共和黨勢力相弱勢,走向中間偏右政治傾向。
1964年民主黨詹森(Lyndon Johnson)總統61%支持率大勝共和黨候選人Barry Goldwater39%選票,讓「聯邦醫療保險」眾議院313票105票、參議院68票21票通過實施(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其中,多數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半數參議院共和黨議員投下贊成票。「聯邦醫療保險」制度後並未有共和黨員、撤銷、或是遭到縮減福利情況。相反地,兩黨人民給予老年人醫療照護福利是有共識(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而布希政權共和黨國會多數時代,進行「聯邦醫療保險」制度擴張,此即2003 年「聯邦醫療保險現代化法案」(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 ,簡稱MMA)一部分規定看診外,醫師開的處方籤藥物費有納入「聯邦醫療保險」給予福利(Kelly, 2016)。儘管共和黨支持社會福利制度擴張,但是因為該福利乃具有共和黨私有化保險性質,來説,該福利非傳統性質藥物給付方式,藥物提供者是來自私有化市場(Morgan & Campbell, 2011),因此,顧客可以選擇藥品、且為藥物市場帶來競爭利基(Beland & Waddan, 2012)。
而「醫療補助保險計劃」「聯邦醫療保險」一樣是詹森總統時代推動「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貧窮宣戰」(war on poverty)政令中通過。但「醫療補助保險計劃」性質福利津貼補助,乃貧窮線標準來給予福利補助,身社會保險性質「聯邦醫療保險」大不相同,「聯邦醫療保險」是每個人擁有、並需自付部分保額、繳納保險(Brown & Sparer, 2003)。但「醫療補助保險計劃」之納保者於貧線以下老年人(詹森總統時期),後來擴增貧窮線以下非老年人、孕婦嬰幼兒。因此,「醫療補助保險計劃」像「聯邦醫療保險」受到左右派人士雙邊支持,相反地,共和黨積極阻撓「醫療補助保險計劃」預算擴張,1970年只有兩個州有「醫療補助保險計劃」(Monogan, 2013)。
1984-1990年加州民主黨議員Henry Waxman大力推動下,當時雷根總統擴張「醫療補助保險計劃」,1986年「醫療補助保險計劃」擴張,納保人資格納入老人,包括孕婦、家庭其出生嬰兒(直到一歲)。1989年,限制延長到出生嬰兒六歲以下可擁有「醫療補助保險計劃」。然而1995年時,共和黨議員國會阻止「醫療補助保險計劃」預算通過,當時柯林頓總統否決其共和黨議員決定時,共和黨關閉聯邦政府對抗柯林頓總統命令,但民意反對共和黨立場時,後終於平息了這個紛爭(Monogan, 2013)。後共和黨持續反對「醫療補助保險計劃」運作擴張。
2010年3月23日歐巴馬「可負擔得起健保法案」(「歐巴馬健保」),其部分內涵即透過聯邦經費補助各州擴張「醫療補助保險計劃」。但是「歐巴馬健保」擴張「醫療補助保險計劃」幾年遭到共和黨,川普總統上任後,共和黨員包括眾議院議保羅萊恩(Paul Ryan)人於2017年四度提出撤銷並廢除「歐巴馬健保」且阻止「醫療補助保險計劃」擴張,並通過法案縮減「醫療補助保險計劃」預算(AARP, 2018; Aisch, 2017; Parlapiano, Andrews, Lee, & Shorey, 2017; Pear, 2017)。
而美國退休金「社會安全金」制度與「醫療補助保險計劃」、「聯邦醫療保險」福利政策發展是截然不同,共和黨像「醫療補助保險計劃」,「社會安全金」制度。儘管1970-1980年代「社會安全金」制度受歡迎且持續擴張,但是這並代表共和黨人士是支持,他們反對社會福利制度想法只是被壓抑著。共和黨並非認為需要幫助窮人,相反地,他們認為要用有效率方式來幫助窮人,例如透過私有機關制度來推動協助社會階級流動,讓中下階層人民上層移動,而非透過國家權力直接改變其生活。1981年,共和黨雷根總統政府社會安全金預算中減少450億美元,直接導致提早領退休金人減少領取25%退休金。1982年退休金系統面臨破產,加上1980-1990年代民主黨勢力,民主黨協透過私有化方式來協助窮人,像是共和黨布希總統1990年推動「個人儲蓄帳户」私有化方式來解決退休金問題、取代聯邦政府承擔營運「社會安全金」制度。
然而,1990年人民總統推動「個人儲蓄帳户」反對聲浪四起,多數利益遊説團體出面阻撓,舉凡美國老人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簡稱AARP)美國勞工聯盟及工會組織(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簡稱 AFL-CIO))。自此後,推動美國退休金系統「社會安全金」私有化政策乃加難(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
於國會通過表決法案,總統簽署後、公佈、施行,成為一套制度後,國會議員可以幹預這些制度,是身反對黨,能運用許多方式來更動這些制度,削弱支持這些計劃敵黨勢力,Patashnik學者歸納下面七種策略(Patashnik & Oberlander, 2018)。,撤銷整個法案或是部分法案內容,弱化推動該制度相關當局權力。第二,更改制度內容。第三,縮減該制度帶來福利。第四,發展其它替代性政策。第五,破壞該制度推行運作。第六,降低大眾該制度合法性信心、質疑其制度能運作能力。第七,阻止該制度自我因應環境變化人需求。以下茲這七種策略進行實際例子分析討論。
共和黨於目前、正在施行社會福利制度,採取上述策略積極改變這些政策運作。實施第一種「撤銷部分法案條文,弱化推動該制度相關當局權力」策略最佳案例非歐巴馬健保屬。2010年3月23日歐巴馬總統簽署保法案「可負擔健保法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ACA),之而實施,而後於2017年12月20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減税就業法案》,其中內涵包括廢除個人強制投保條款(Individual Mandate),容許自2019年不用強制納保,「歐巴馬健保」強制個人納保規定業失去合憲基礎(Pear, 2018)。
共和黨利用第二種策略「更改制度」方式打擊既有政策運作。例如川普政權就任後,打擊歐巴馬健保,並致力於限縮政府對低收入者「聯邦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經費補助[2],現階段法案規定於2020年後聯邦政府會取消擴大各州醫療補助保險經費(Pramuk, 2019)。者,共和黨積極推動「醫療補助保險計劃」納保前提是該承保人要有工作與收入,目前有七個州2018年通過規定這羣保人於規定時間內制進行工作媒合就業否則會取消其免費健保[3],包括阿肯薩斯州、蒙大拿州、亞利桑那州、密西根州、新罕布什爾州、印第安那州、愛荷華州、(The Commonwealth Fund, 2019)。上述透過取消補助款項或是新增工作才能納保規定是共和黨透過第二種策略來打擊制度案例。
「社會安全金」領取資格調整「聯邦醫療補助計劃」保額提高是兩個能説共和黨利用第三種「縮減該制度帶來福利」策略改變通過社會福利法案代表實例。而言,2017-2019年間國會通過法案延後了領取實足金額退休年齡。如果於六十七歲申請領取退休金,會受到處罰,即退休後每月領到額退休金。納保人只要到62歲,只能領到四分之三退休金額,視出生年齡差異計算方式[4]。如果納保人願意等到70歲才領,每月能領取退休金全額加上76%退休金(Probasco, 2019)。另外,川普打算推行新法案,規定原本傳統個人退休帳户(IRA)可以65領取退休金,延後70.5歲才能領(Eisenberg, 2018)、並「聯邦醫療補助計劃」保費提高。
第四種策略乃是發展替代性制度取代目前正在運作政策,例如近年國會預算辦公室提出「保費支持系統」計劃(premium support system)取代「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提出了(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017),2017年共和黨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敦促國會通過「保費支持系統」計劃,該計劃假定民眾有意願投保複雜健保項目、給予投保人照顧券,讓目前正在使用「聯邦醫療保險」保人退出投保,而改為加入「保費支持系統」計劃(Komisar, Flowers, Noel-Miller, Purvis, & Lind, 2016; Neuman & Jacobson, 2017)。此外,共和黨積極推動普及性「個人儲蓄帳户」(personal savings accounts)試圖美國平民退休金「社會安全金」取代(O’Brien, 2018)。
關於第五種策略「破壞既定制度推行運作」,例如,川普就任後共和黨議員國會致力於推動「終止或是減低“健保成本承擔費用”[5](cost-sharing payments)」法案(Scott, 2018),其意欲降低政府負擔低收入户健保費補貼額度。比如美國聯邦醫療保險醫療補助服務中心(the 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 ,簡稱CMS)宣佈如果要2018年加入歐巴馬健保者,規定期限內註冊投保,註冊期限原本三個月,現在縮短45天,即原本可2017年11月1日登記到翌年1月31日,但於2017年4月13日改為只能2017年11月1日註冊到12月15日(Shafer & Dusetzina, 2017)。該行政規定乃為共和黨積極「破壞歐巴馬健保制度推行運作」最佳案例。
第六種策略乃是意圖瓦解民眾該計有法案或制度能經營信心。例如共和黨經常散播退休金系統破產了,未來大家到了退休年齡時,沒有辦法領取「社會安全金」了(Rappeport, 2019)。另外,傳媒渲染歐巴馬健保會使政府財政困頓,後會預算而無法繼續運作(Pear, 2017)。
後一種策略乃是阻止該制度自我因應環境變化人需求。例如,隨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薪資應經濟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漲,但共和議員參議院阻止通過提高薪資法案(Campbell, 2019)。另外一個例子即為
「社會保障2100法案」(Social Security 2100 Act)。於生活費提高、因為人口老化與少子化使得老年醫療生活福利需求增加,因此修正美國覆蓋率九成以上退休金—「社會安全金」福利。「社會保障2100法案」眾議院社會安全金小組負責人共和黨議員John Larson提出,受到九成民主黨議員贊成(Blahous, 2019; Larson, 2019; Williams, 2019),目前成為國會正在推動法案,儘管該法案使美國退休人民原本社會保障福利基礎上獲得增加2%退休金,對低收入户提高領取福利額度,但讓每個民眾所得薪資比例繳納社會安全金税收12.4%升高到14.8%額度(Blahous, 2019)。民主黨人認為這項法案能解決2035年後社會安全金無法予納保人足額退休金赤字情況(Konish, 2019)。但是,多數共和黨員羣起反該計劃,其中原因包括這使得繳交社會安全税收入過貧窮人口獲得福利,卻提高中產階級收入家庭納税金額。同時,會使得國家社會福利預算增加,美國政府帶來舉債經濟危機(Blahous, 2019; Radelat, 2019; William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