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福利】移居5年港男話 |揭曉香港和新加坡 |香港與新加坡 |

0 minutes, 48 seconds Read

移民政策上,香港和新加坡區別,新加坡青睞階層資本收入,比如文章開頭説到門檻大幅提高新加坡家族辦公室項目。

而香港移居項目傾向於人才引進,香港投資移民項目關停後,港府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計劃,比如優才/專才入境計劃、科才計劃、研究生進修、創業移居,是吸引高精尖人才赴港工作定居。

於新加坡移民,通過香港一系列人才計劃移居香港拿香港身份後依舊可以選擇保留內地户口,“移民移居”,既可以享受香港身份福利,能享受內地福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擁有香港身份人士內地可以享受到很多新加坡身份人士享受不到福利。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可享受15%個税補貼、創業補貼、購房福利。於生活和工作內地人士而言,顯然是移居香港勝一籌!

新加坡和香港沿襲英聯邦教育體系,採用雙語教學,國際學校多。

新加坡基礎教育亞洲排名第一,採用因材施教精英教育。但是新加坡學校優先錄取公民和居民,外國人想要讀政府學校要通過AEIS考試,但是。此外,居民民國際生高中學費差距擴大,有永居身份學生學費要很多。

香港實行15年義務教育制度,採用“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並行教育模式。學生只需要每學期繳納書雜費可以讀香港公立中小學。只要獲得香港居民身份,可以享受與香港居民同樣待遇,可以一起參加香港DSE考試,申請香港高校及其他國家地區學校,還可以申請內地129所名校。

大學方面,新加坡本土高校例如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世界排名要香港港中科三大都,但是香港高校數量上碾壓新加坡,香港8大校QS、THE排行榜中上榜單,但新加坡上述兩所院校外,沒有其餘院校有世界排名。

綜合,教育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相差,唯一區別可能香港只要有香港居民身份能享受香港質量教育,而新加坡是公民和居民優先於外國人。

營商環境方面,香港和新加坡不相上下。新加坡2021“全球經濟指數”中排名第一,而香港《世界經濟2021年度報告》中評為“全球經濟體”。

金融方面,香港倫敦、紐約並稱“紐倫港”,是世界公認三大金融中心,因着這個因素,金融方面,香港略勝新加坡。

新加坡和香港,這是兩個大陸人士移民頻率,嚮兩個目的地,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地方,例如大陸文化親緣、文化相通,大量華人社會環境;例如擁有優惠税收政策和貿易;例如社會發展體系完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福利;例如發展水平,社會素質城市管理水平高等,因此許多人這兩者取捨中陷入糾結,很多投資者選擇香港或新加坡開展貿易活動,會選擇這兩個地方定居,那麼定居香港還是新加坡,該怎麼選擇呢?下面我們實際經驗您提供選擇參考:

一、社會保障新加坡和香港社會治安有保障,是知名高安全度國家或地區,時間發展,它們形成了法律制度,依法辦事,活動有保障;

二、生活環境兩者是十分宜居,城市發展水平達到了水平;不過比而言,於人口密度和地區城市規劃,新加坡城市基礎建設、環境綠化、低收入人羣體保障方面要勝過香港;而香港夜生活新加坡則多彩,有着“購物天堂”稱。

三、教育水平香港和新加坡實行國際化教育,實行中英雙語教育。

錄取條件上,新加坡學校優先錄取公民和居民,外國人想讀政府學校通過AEIS考試(每年通過率20%),學費方面,居民和國際生學費差距;香港學校招收外籍身份和香港身份學生,無論是香港永居是非永居身份,子女可以享受香港優質教育,且香港實行15年義務教育,學生每年需繳納書雜費申請讀香港公立中小學。

大學申請方面,二者申請海外名校以及通過華僑港澳台聯考入讀內地名校優勢;申請本地大學方面有,新加坡本土高校例如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世界排名香港大學,但是香港高校數量上佔優,香港8大校QS、THE排行榜中上榜單,但新加坡上述兩所院校外,沒有其餘院校有世界排名。

四、税收政策相比較而言,香港税率相比新加坡略低,佔優勢。

香港和新加坡是世界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擁有税收制度。新加坡個人所得税税率0-22%,且居民納税人和非居民納税人適用税率,居民納税人會進税率來徵税(0%22%)。

香港適用於個人標準税率和適用於非公司實體利得税率15%,公司利得税率16.5%。並且香港實行屬地徵税原,納税人源自香港所得徵税,而源自香港以外所得無需繳税。

五、護照價值2021年亨利全球護照指數排名中,新加坡護照指數排名第二位,可免籤落地籤電子籤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香港特區護照排第19位,免籤落地籤電子籤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護照免籤目的地數量上,香港特區護照新加坡護照遜一籌。

綜合,

1.香港具有金融優勢香港有望成為內地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領先離岸風險管理中心,以及內地全球資產定價中心。擁有香港居民身份,即可以香港税務居民身份CRS合法減低賦税,加之香港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和離岸資產管理中心地位,投資產品可以避險。

2.境內外雙身份擁有香港身份意味着擁有了這個公民身份,此外香港和深圳只有一河隔,各種意義上擁有香港身份於可以中國境內進行工作與生活。

3.香港教育香港實行雙語教育、素質教育15年免費義務教育,擁有小班制課堂和師資力量,學生接受教育資源,幼兒園高中可讀香港公立學校,香港教育理念國際化程度,考核方式多元,考試內容。此外,子女可以DSE成績、華僑生聯考,通過“免試招生計劃”直接升讀內地名校;

4.香港文化從香港整體文化華人文化主,文化底藴相似,即使是全英文授課能融入到當地人文環境中去,於後打算出國深造學生來説,這不失一個“跳板”。

過去幾年,香港面臨著無數政治經濟發展挑戰,其中社會流動性下降已成為香港民眾熱議話題之一。家庭收入增長停滯,房價持續上漲,以及就業機會減少,這些問題讓香港人未來希望,是讓青年人感到前途渺茫。

新加坡人能夠擁有「面積大、樓價」組屋、現在置業率達八成「新加坡人人有屋住」美麗圖像,令置身蝸居、買樓香港人羨慕妒忌。新加坡成為很多港人眼中具有社會主義色彩國度。可是,這種想像與新加坡現況有著。選民樓價過,是執政黨於2011年國會大選支持度破歷史新低、2013年年初榜鵝東補選爆冷敗主因之一。

香港傳媒向來喜愛著力描繪獅城「住屋生活」。2012年,有報導指:「於新加坡人來説,住屋不是問題,沒有這方面投訴。」結果,新加坡人能夠擁有「面積大、樓價」組屋、現在置業率達八成「新加坡人人有屋住」美麗圖像,令置身蝸居、買樓香港人羨慕妒忌。新加坡成為很多港人眼中具有社會主義色彩國度。

延伸閱讀…

揭曉香港和新加坡,哪個身份更有優勢?

香港與新加坡﹝二﹞ | 暢遊世界的旅人

可是,這種想像與新加坡現況有著。選民樓價過,是執政黨於2011年國會大選支持度破歷史新低、2013年年初榜鵝東補選爆冷敗主因之一。

2015年選,人民行動黨支持率回升,除外圍經濟因素外,另外一個原因,是新加坡房屋價格升幅問題得到程度。不過有三點可以見到,新加坡人住屋壓力問題:

第一,選前一月,民調之中,住屋價格問題是25項議題之中,受選民關注頭三大議題;

第二,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1990-2016年組屋轉售價格指數,價格2008年起顯著上升,雖然2016年價格回落2011年水平,但以往,處於高位;

第三,10月10日新加坡《聯合報》頭版,國家發展部長房屋政策有關──短期目標之一,是「縮短首次買家組屋等候時間」,目標,是「提供素質和負擔得起住屋,加強國人歸屬感」。

這篇文章,會考察新加坡組屋政策發展脈絡,進而分析新加坡福利政策特質,以及新加坡人生活狀況。我們會發現,香港視角「新加坡想像」,與新加坡現實狀況,有著差距。

1999 年,學者John Doling期刊文章Housing Policies and the little Tigers: How do they compare with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分析,新加坡、香港、南韓台灣房屋政策屬於同一類別:房屋政策規劃興建方面,政府角色、幹預多,房屋買賣依賴市場分配。換句話説,程度上房屋是商品,分配取決於消費者消費能力,多於他們實際生活需要。房屋政策目標,是刺激經濟,而不是讓社會收入變得。2012年,新加坡經濟學者Chia Ngee Choon援引總理李顯龍2010年話,指市值會上揚住房,是老年生活保值投資。這多少解釋了為何組屋樓價升温。

可以説,新加坡組屋社會援助性質不及如瑞典、荷蘭、丹麥公共房屋。那些國家政府,樓市交易活動幹預程度,縮窄住屋差距是主要目標,控制置業需求、增加租住房屋供應、確保社會基層能夠擔負租金是政策,所以質素按住客收入而定屋宇種類數目遠比新加坡、香港。

過去組屋必需品演變成商品歷史,可進一步印證John Doling觀點。最初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民眾若能置業,有助培養他們國家認同歸屬感。1960年,建屋發展局(HDB)成立,開始貧民窟,貧苦大眾建設居所。1964年,政府定下讓九成國民自置物業「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Scheme)。兩個五年建屋計劃(1960-1965,1965-1970),有十二萬個公共房屋單位落成。增強民眾購買力,1968年,政府開始容許他們使用自己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户口購買組屋償還貸款。

1970-1980年代,政府建屋目標轉變,專注於照顧基本住屋需求,開始興建講究生活質素組屋類型,迎合崛起中中產需要。80年代,新加坡實現讓九成國民置業目標。1989年起,政府開始放寬轉售限制、大力推動組屋二手市場,讓組屋業主可以像私樓業主買賣單位、中取利。這有助構築國民「細屋換大屋」「新加坡夢」。二手組屋價格自90年代中起開始增長。

「新加坡夢」合理化了市佔率私樓高昂價格,私樓視為質素、能社會地位房產,是工作最佳物質回報目標。因為這種「新加坡夢」能激勵僱員、經濟,所以政府90年代開始推動私樓發展,私樓市佔率提高,但政府不想見到民眾脱離組屋依賴、使其政治影響力降低,故90年代中控制私樓擴張。同一時間,政府推出「行政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組屋,應付私樓價格增長、紓緩想買私樓但未能上車中產不滿情緒。這類組屋條件可妣美私樓,轉售限制其他類型組屋鬆,價格因得到政府補助而私樓。「行政公寓」推出後受到部份社會人士批評,論者質疑政府公帑資助這類單位,資源是否用得其。

建屋局透過決定組屋售賣價格自付盈虧,因此政府大規模發展組屋需實際支出。這意味國民置業會得到政府直接補助,需要依靠個人積蓄。只有無法置業社會基層才可以得到財政支援,新幣$26到$275價錢租住二房式組屋,這類住户佔人口百分之二,貫徹了新加坡福利政策「自力更生」核心精神。因為倡導「自力更生」,政府視組屋物業市值為其中一種國民退休保障(Assets’value can be unlocked for retirement)。組屋(Upgrading)能讓組屋保值,因此過往執政黨承諾優先選選區組屋作為吸票策略。組屋準業主可向建屋局申請房貸,並可用公積金存款歸。建屋局數字,2010-2012三年間,選擇還款期限(26-30年)組屋轉售組屋買家,達六成與七成。

延伸閱讀…

【香港人在新加坡】國民福利好移民有著數? 移居5年港男話 …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簽證及移民-註冊香港公司

組屋本質上是商品,加上新加坡經濟發展倚重輸入外地精英廉價勞工、住屋需求迅速增加,令近年組屋價格倍增。2006-2011年間,組屋轉售價格指數(HDB Resale Price Index)上升86%,2012年第三季度升至歷史高位。宏茂橋(Ang Mo Kio)五房式組屋單位轉售價格,新幣$327,000增至$609,000,新增金額是住户每年入息中位數五倍或以上;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經濟師楊南強(Yeoh Lam Keong)分析,這是「負擔」價格水準。落成組屋單位價格有類增幅。

樓價企,令民眾關注償房貸後,公積金是否足夠應付退休生活。有調查發現,大部份長者視組屋主要資產,現金積蓄所餘無幾,形容是「資產但生活拮据」(Asset-rich but cash poor)一羣。組屋單位面積雖大,但有很多住户幫補收入,出租屋內房間,與陌生人住。於需求,連原供應、照顧社會底層住屋需要租住組屋,以六倍於租金市價出租給外地人。博客區偉鵬(Alex Au)文章Time we had real public housing分析,組屋市場分配,新加坡沒有「公共房屋」。

樓價上漲,與房屋供應有關係。即使2006-2011年間,社會人口增加了近八十萬,增長率為18%,組屋供應量1996-2000157,919個單位降至2006-201026,319個,跌幅83%。組屋數目2006-2010五年間增加了23,000個,增幅2.3%。同期全國總單位數字增加了61,000個,增幅5%。這引來部份民眾揣測,供應是人「託市」。

樓市背後,隱然有香港高地價政策影子。過去政府鄰近組屋轉售市況,作為估算組屋用地市值其中一項參考指標、從而拉高地價,然後通過組屋售價土地成本轉嫁予買家,令組屋單位價格增長,政府中賺取利潤。新加坡建築師學會前主席鄭慶順(Tay Kheng Soon)説,「新加坡土地」只是構説法(pure fiction),用來推高地價、增加政府庫房收入。

2011國會選後,本地人置業、「新加坡夢」、與香港住屋狀況相似,不滿。新加坡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減弱,入息中位數2000-2010年間增加了11%、每年增長1.2%,停滯工資增長顯然追不上樓價。有新加坡博客計算,年薪三十萬香港住户若2011年,每年收入全用購置四五百尺新居屋單位上,房貸需要5年時間;年薪(新幣$48,000)新加坡住户方法購入三房式組屋,則需要3.9年,兩地差距其實。新加坡評論Hand-wring ing over sky-high prices指,香港報章借香港私樓新加坡政府組屋價格變化,論證新加坡人港人置業,報導並,因為兩者屋宇性質。況且,新加坡人購買私樓作為目標,2011年新加坡私樓買家佔比率高達八成四;要兩地私樓價格中位數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數比例(Price to Income Ratio),才能地反映新加坡供樓負擔狀況;文章發現,新加坡私樓價格收入比例,於香港。

組屋例子,反映新加坡市場主導國家發展模式。新加坡福利政策因此「自力更生」為首要原則,政府視個人努力與家庭鄰舍支援(Many Helping Hands Approach)滿足民眾生活需要主要途徑,它扮演後資源提供者角色。

操作上,新加坡福利政策是短期或一次過撥款,墊資基層部份生活成本。基層人士住屋醫療費用、退休生活所需,主要依賴個人公積金(CPF)積蓄。如果有財政困難,他們需要親友求助。有研究指,這種政策安排效果是「個人化」(Individualizing poverty)。

新加坡福利政策特點,可用兩點概括:1. 福利具有社會資源分配功能 (socially non-redistributive),意味福利能讓基層過活、難助他們社會中上流動; 2. 福利商品化 (commodifying)。
這種福利政策,源自新加坡奉行「精英主義」(meritocracy)。社會經濟地位決定誰是「精英」,精英視個人經濟所得理所(entitled to economic rewards)、市場分配公平公正(inherently just)、社會收入合情合理。「」視為貧窮唯一成因,社會福利認為是「養人」温牀、浪費政府資源。香港綜援新加坡人來説想像。

政策之下,新加坡問題,社會基層生活。幾年前,世界銀行警告,新加坡與香港同屬差距迅速擴大國家和地區。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指出,儘管新加坡15.5%家庭擁有100萬美元或以上流動資產、比例全球,但基層收入21世紀頭十年全面停滯。201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全國有超過六成住户每月入息於國家工資水平。現在新加坡問題程度於香港,近30萬人每月入息只有新幣$1000或以下。生活成本飆升。1998年到2003年間,醫療費用上升60%。2013年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生活成本調查(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Survey)顯示,新加坡躍升至全球第六城市,2012年排名高出三名。2012年年底,美國蓋洛普調查(Gallup Poll)顯示,新加坡是全球樂國家,伊拉克後。生活壓力沈重是原因。

新加坡福利政策減輕人士生活壓力不但作用,且他們精神負擔,原因有四個:

1. 社會福利申請門檻過。雖然新加坡沒有官方制訂貧窮線,但有研究2010年統計資料計算,(Absolute Poverty,基本生活需要價格計算)應以四人住户每月入息新幣$2274.8或以下界,(Relative Poverty,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數50%計算)界線該定新幣$2500或以下。符合標準人士,超過人口百分之十,人士佔比率,。但是,社會援助計劃門檻,定住户每月入息新幣$1500或以下/每人月入新幣$500或以下,這於上述貧窮線;

2. 「自力更生」方針現實脱節。因為環境因素制約,社會基層要「自力更生」並。他們面對困境是「職」(working poor),或者原因而無法工作。有研究分析,新加坡發展知識經濟,加上社會福利沒有社會資源分配功能,客觀效果是制度化了「職」(Institutionalizing working poor)。政府減低生產成本,輸入外地廉價勞工、且沒有工資,令技術社會基層收入不升反跌。例如,地盤工工的起薪點,1995年新幣$800降至2005年$650。現時超過三份一長者積蓄不夠、只能租住組屋、退休生活絀此無關係。基層人士如病患者、需要照顧患病小孩單身母親自力更生。前者例,儘管他們樂意工作,但因為需要覆診,所以往往獲聘請。找不到工作、社會歧視貧窮,令他們自尊心受創,有些因而患上精神病症;

4. 援助金額。就算能夠申請援助,幫助。申請者要自行付費,政府補助他們擔負餘額。因為服務費用高昂,所以申請者即使得到援助,需要大量動用個人户口存款,付費後生活會變得拮据。這種情況病患者身上見。因為擔心申請者濫用資源,所以援助是一次過撥款,需要不時申請。有研究指,這種監察(constant surveillance)既無法基層提供支援,令社會基層有地生活。

可是,向來輿論有種錯覺,認為「新加坡問題」。這是因為問題公開討論、引起關注。以往有人嘗試貧窮人士發聲,但受到政府壓制,例如1987年「馬克思主義陰謀」(Marxist Conspiracy)。當時有教會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大學畢業生和專業人士提出減少階級差異、改善人士處境主張,結果政府指控意圖推翻人民行動黨政府、建立無產階級社會,內部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拘捕。2002年,有反黨領袖批准,舉行關於新加坡狀況攝影展覽而拘捕。

儘管如此,近年新加坡響起「照顧弱勢社羣」聲音。2012年,社會開始爭論應否設立工資。同年四月,前國家工資理事會(National Wage Council)主席林崇椰(Lim Chong Yah)認為低收入士工資過(grossly underpaid),因此提出「休克療法」 (Shock Therapy)建議,主張「低薪者加薪三年,高薪者凍薪」,控制日益擴大差距、改善低收入人士處境,建議後來引起回響。

2016年,兩位新加坡學者出版編著Singapore and Switzerland: Secrets to Small State Success。此書用意,是幫助新加坡瑞士學習,背景是前總理吳作棟時代,瑞士視為新加坡管治楷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