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西方福利國家實現諸如充分就業、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收支平衡經濟目標,福利國家區域經濟自身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能通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或是統一強加經濟政策加以解決。西方社會是一個政治化階級體系,福利國家基本上是勞資雙方“階級力量一種”。於全球化推進,資本流動性使這一打破了。
慈善、救助社會保障思想實踐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流長。進入 20 世紀後,西方國家經歷了1929-1933年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級矛盾日益鋭。階級矛盾,建立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措施提出。1948年7月,英國宣佈成“從搖籃到墳墓”有保障“福利國家”,隨後西歐、北歐、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經濟發達國家宣佈施普遍福利政策。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起程度、形式社會福利制度。
福利國家出現後,於意識形態差異及執政黨本身性質差異,會導致政府選擇福利模式上存在差異。歐洲社會福利制度模式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主義類型,代表國家是英國,此種類型國家福利依賴三個支柱,是弱化國家作用、勞動市場參與方面風險個人化而非社會化、市場解決經濟社會問題。它主要強調提供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服務。第二類,社會民主福利型,代表國家是北歐各國,這種福利體制接受國家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延伸角色,並風險社會化,同時提供高水平福利補助和分配措施,通過高額徵税民眾提供包括醫療保健服務內眾多服務。第三類,保守主義類型,代表國家是中歐各國,它們收取社會保險費基礎上籌集資金,很多方面提供數額多福利金。第四類,家庭式福利體制,代表國家是南歐各國,其實行福利制度中歐各國相似,但是提供福利範圍,救濟水平。
研究表明,社會福利制度主要內容是社會救助制度,功能包括:一是全體居民提供了制度性儲蓄渠道,即年時工作階段,作為福利體系貢獻者,而當年老退休時,則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提供養老安排。二是福利體系通過方式,進行經濟資源分配。一個典型例子便是税收系統,讓人繳税、富人多繳税。三是福利體系個人及社會能力投資,政府通過福利體系投資於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領域,包括育兒服務、小學到大學公立教育、失業培訓。通過福利制度,福利國家政府勞動者和勢羣體提供限度保護,並減少社會。福利制度各國政府合法性起到了作用,發揮了各國政府職能作用。然而,經濟發展面臨停滯困境、公共財政壓力上漲時,會有質疑聲發出——福利政策是否改變,福利支出是否過多而拖累經濟發展?德國總理默克爾引用一句話,歐洲佔世界人口7%、全球GDP25%,但其福利開支達到了全球福利總開支一半。
從 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福利國家陷入失業危機、老齡危機、財政危機、社會危機、制度危機和文化危機多種危機。目前,福利國家實現諸如充分就業、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收支平衡經濟目標,福利國家區域經濟自身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能通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或是統一強加經濟政策加以解決。福利國家存在着執政黨、工聯主義、資本主義聯合政治代表形式危機,主要表現日益增加選舉波動性以及民眾主要政黨。此後,各國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革。
國家有改革方向和內容,福利國家普遍推行多元化改革,但是無論如何改革和調整,國家和政府福利承擔上責任和作用是不可或缺。政府是福利制度改革主體,政府社會福利責任調整定位,以及建立政府社會福利責任承擔機制,國家權力層面高層設計以外,政府、企業和公民層面上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社會福利分配公平原則,某些領域需要擴展和強化。總體看,歐美福利制度改革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主要是削減社會福利支出為目的,減輕國家社保負擔;同時加強福利制度中責任機制建立,強調社保國家負擔轉為國家、僱主、人員三方承擔,強調個人義務責任;推行私有化,引入競爭,提高效率。改革主要包括:社會保險以及社會救助方面改革、國民保健改革、住房和教育改革。但其改革達到預期目標,沒有徹底改變一些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中存在弊端。
第二階段改革是能力人提供工作機會,為能力人提供生活保障,節省福利開支為宗旨。未來政府角色是提供所有社會保護,而是提供組織和規範。改革主要包括:養老保險改革、醫療保險改革、失業保險改革、教育改革、工資制度、疾人救濟改革。總體上,第二階段福利制度改革與第一階段改革相比較,全面和徹底,同時取得了效果。
西方國家福利制度改革我國改革啓示主要體現,各國圍繞政府市場兩個主體博弈與契合方面,通過科學制定福利政策和制度,責任劃分、兼顧公平和效率、擴大資金來源、加強法制建設。
20世紀60年代是西方國家轉移支付主推行福利社會制度頂峯,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財政支出佔GDP比重,以及福利支出和轉移支付佔財政支出和GDP比重攀升。全球化進程迅猛推進,以及這一過程中主義引發新矛盾、問題集中出現,是金融危機後,福利削減,使得大量危機時期需要福利支持人羣陷入困境,這種狀況顯然這些國家建立福利制度相違背。西方社會是一個政治化階級體系,福利國家基本上是勞資雙方“階級力量一種”。於全球化推進,資本流動性使這一打破了。
第一,市場經濟效率與公平困擾。作為兩極分化和階級衝突表現——效率與公平、與、財富正義之間矛盾和糾結,以及它們表達資本勞動訴求、鬥爭、博弈,貫穿社會福利制度之中,其政策權衡和選擇打上了印痕,從而牽動了這一制度自我調節、應時修改和基本走向。這些困境中,如果沒有社會福利制度,現代社會秩序維持是不太可能。同時,社會福利制度作用並不是萬能,靠這項制度不足以使社會生活獲得免於一切困擾保證。因此,福利制度不是一勞永逸,而是社會動態運行中尋求新解決方案。
第二,低收入支出困境。政治民主化普選制下,贏得選票,各種制度安排與所有決策考慮大多數人訴求。政府既要贏得僱主和資本家支持,許諾其減税,使政府收入減少;要獲得中低收入階層認可,許諾其提供就業、醫保、社保高福利,政府支出相應增加。福利制度從而遭遇低收入支出困境。
第三,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分層結構合理化。西方社會福利制度可能消除社會結構和分層現象中不平等性,只是使合理化了。西方福利國家實踐中,對福利資源只能“目標鎖定”,採取選擇性配置,階層、羣體保障和福利“所得”是有,社會資源和機會“享”是,因而不能避免上層、中層、下層、底層羣體分離。現存階級體系內部,福利政策產生出分層類型,這種事實上意義上加大了差距。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國家中,社會權利增長沒有上改變其階級體系。大部分情況下,福利服務沒有能夠消除。因此,社會福利制度通過社會資源和機會配置可以使社會利益結構得到某種調整,但脱離社會不平等性及分層結構合理化。
“從搖籃到墳墓”,高福利為主要特徵西方社會保障體系一度視為“社會和避免沖理想模式”。但伴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面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力,西方各國政府開啟福利制度改革路。與此同時,民眾要求改善社保待遇、提高社會公正呼聲日益漲。西方國家福利制度改革陷入進退兩境地。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否福利?西方社保制度可以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發展提供哪些借鑒?作為住國社會制度直接感受者,海外華僑華人觸。
近日,美國財政部發布《2019年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受託人報告》顯示,社會保障計劃內合並信託基金於2035年耗盡,社保計劃無法支付全部福利。
美國基礎社保資金告急,個人養老金儲蓄堪憂。今年3月,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公佈2016年退休儲蓄報告顯示,當年55歲及以上退休美國人中,48%養老金存款賬户餘額零。
政府支撐社會保障體系變得吃力。“德國法定退休替代率目前40%,法定退休金增幅於德國通貨膨脹率,按購買力計算,德國法定退休金實際上減少。”德國慕尼黑華星藝術團團唐志紅分析,於德國退休金實收實發體系,盡管德國政府每年投入數十億歐元養老補貼,但勞動者繳納養老金支撐增加退休金。
德國困境是歐洲一個縮影。專家分析認為,所有歐洲國家面臨政府福利開支超過財政收入入不敷出局面。讓人擔憂是,以往掩蓋歐洲高福利下種族、宗教、階層矛盾問題,隨著歐洲各國縮開支、削減福利浮出水面。
改革勢。4月23日,美國市場觀察報報道,目前美國金融行業花費數百萬美元進行遊説,希望推動美國退休養老制度改革。
“福利收縮是政府社會福利改革主要方向。”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表示,美國,各種社會福利開支社會總支出和政府預算中佔有份額,對政府收支平衡造成挑戰。目前,美國每年財政赤字萬億美元,影響預估。
不止美國。希臘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蘭孝程表示,幾年,希臘政府推行多項福利改革政策,一項是壓縮養老金開支。2009年前,人均養老金開支是1250歐元左右,現隻有833歐元左右。養老金外,教育、醫療、政府公共開支壓縮30%-40%﹔公共投資接近停滯狀態。
希臘不是個例。唐志紅介紹,德國政府大框架不變前提下,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主要方式是調整費率,比如2019年醫療保險中僱主多承擔0.45%,護理險費率提高3.3%。
提及希臘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原因,蘭孝程認為,一方面是來歐盟壓力,因為高福利導致希臘公共開支,財政赤字達到GDP16%,超過了歐盟規定3%紅線﹔另一方面,希臘政府需要通過開源節流和福利改革,擺脱政府破產危機。
延伸閱讀…
唐志紅表示,德國社保體系於社會及經濟發展發揮了作用,但造就了很多工作隻靠拿福利生活人,還吸引了大量希望享受德國高福利移民。隨著老齡化人口增加、自動化生產規模擴大、失業率居高不下,維持社保體系運轉於國家財政、繳費企業和職員工是負擔。
“羊毛出在羊身上,税收是福利開支支撐,高福利意味著税收。”李斧表示,高福利產生税收負擔令納税人和企業。
“高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意義,但並不是制度。”法國中法關系促進會會周興認為,歐洲社會福利制度會控制一部分人別人發展得。它限制發展來保障社會公平,進而達到雙向控制作用。不合理福利制度會消磨人們積極意志,助長社會風氣。
“歐洲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蘭孝程表示,福利制度改革應税收和企業分擔比例。隻有這,才能激發企業活力,增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
改革路並走。法國總統馬克龍雄心勃勃地表示,法國勞動羣體缺乏工作熱情,限制了國家經濟發展潛力,著手改革法國社會福利制度。
然而,馬克龍雄心折戟於“黃馬甲”運動。2018年12月,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對“黃馬甲”運動做出讓步,其中包括提高工資、免除加班收入税收、減少退休者税收措施,旨在平息“黃馬甲”運動示威者關於生活水平和購買力下降。
西方福利國家制度主要特徵大體相似,即某個時間點向就業人口徵税,然後所得税收向、需要醫療和業保障人口進行補貼,是同一時間點一種財政轉移。這種福利制度是普惠性,説,它具有甄別性。不管是什麼理由導致、失業或疾病,符合標準人口得到補貼。儘管它看起來公平,縮小社會差距有幫助,但副作用。
一方面,獎勤罰方面作用。只要符合標準享受補貼。這樣使人產生惰性,使得國家生產力和整體勞動積極性下降,從而抑制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情況下,這種福利制度將暴露出問題。人口老齡化讓需要福利照顧弱勢、病患人口規模膨脹。多數國家面臨生育率問題,導致活躍就業人口萎縮。維持福利水平,活躍就業人口徵多税。税收存在弊端是,它導致生產力積極性下降、企業成本增高,從而使國家經濟發展延緩,使得國家整體收入下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不管增加勞動力、促進生產力方面,還是減少税收方面,西方國家高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
延伸閱讀…
新加坡人口和經濟體量,因而面臨經濟發展壓力。靠招商引資、吸引外國資本,以及鼓勵本國企業擴大再生產,實現經濟增長和提供勞動者就業現實需求,決定了新加坡不可採取西方國家福利制度,而選擇一種可持續、良性循環福利制度。
新加坡福利制度主要促進生產積極性角度進行設計,創造業崗位及減輕企業負擔,將全民就業作為整個福利制度起點。説,其讓缺乏勞動技能人口、人口伸手要福利,不如幫助他們提高就業技能,提供教育和醫療制度保障。同時,僱主和個人繳交主公積金制度輔助於政府勢羣體保障。
讀者孫冰提問:報道,“高福利”思潮世界範圍內有市場,那麼,該如何看待這一思潮?西方“高福利”思潮是如何產生?經濟社會政策有哪些影響?高福利模式輸出效果如何?
“高福利”思潮源頭哪,是怎樣演變?
“高福利”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一種制度安排。“高福利”源於民主社會主義經濟綱領中有關社會福利思想和政策。他們通過改革税收、保健和社會保險制度,採用調整工資和薪金政策手段,意在“企業日益增長資本中取出部分作為財產進行廣泛的分配或者服務於公共用途”。
福利制度可追溯到英國1601年頒佈《法》,該法旨安撫因“圈地運動”而失地大量農民。雖然西方各國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歷程盡,但總體上看經歷了三個階段:
形成期——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1941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裏奇發表了《貝弗裏奇報告》,主張建立“福利國家”,他英國規劃了一套“惠及所有國民全面而普遍社會保障體系”。這個報告以及凱恩斯主義西方國家建立現代福利制度提供了輿論和理論基礎。1948年英國公開宣稱自己為福利制度國家。戰後歷史條件以及社會輿論和理論指導下,西方各國效仿英國,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社會福利制度。
發展期——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這間,西方社會福利過去救濟演變公民一項基本權利。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政府進一步推行所謂“高福利”政策﹐使政府舉辦社會福利項目增多﹐開支空前增長。其社會福利覆蓋了失業、醫療、養老、工傷、住房、教育、孩子養育諸多方面。
調整期——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1973~1975年經濟危機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經濟發展滯緩﹑財政赤字擴大﹑通貨膨脹困境,社會福利開支成為國家財政負擔﹐福利國家制度陷入進退兩境地。美、英、法國程度上開始社會福利制度進行調整或改革﹐控制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數十年來,高福利是西方發達國家標誌。他們不僅自己綱領中提出了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政策主張,而且其執政實踐中,確實改善本國勞動人民生活狀況做出了成績,推動了人們公民權利到經濟和社會權利發展。可以這樣講,“高福利”制度作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一個特徵,實質上是時間內、條件下,部分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改良。數十年間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了效率與公平衝突,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內矛盾。因此,民主社會主義稱為“資本主義病牀醫生”。
什麼思潮雖未息,政策延續?
變革世界地影響並挑戰着民生保障。過度發展高福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一系列問題:面臨經濟危機。於福利制度剛性,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日益社會保障支出使政府赤字劇增,債台高築,出現了“財政黑洞”。比如,法國政府財政赤字上升,2015年保持4.3%水平,繼續突破了歐元區3%紅線。二是面臨失業危機。過社會福利開支,通過各種税收轉為生產成本,這使得原本情鋭減僱主儘量減僱傭人數,致使社會中就業機會減少,隨之而來是失業保障費用增加,並形成失業保障和就業之間惡性循環。歐盟統計局宣佈,歐元區2015年12月失業率10.4%。三是面臨社會危機。社會福利負擔,造成失業現象、收入差距拉大、社會財富分配兩分化一系列社會問題,其突出表現公平與效益雙重。同時,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階段,這一趨勢加劇了社會福利支出剛性。2014年,歐盟28個國家內贍養比率27.5%,但是德國和意大利於這個水平,預計到2050年這個比率會躍升到49.4%,到時候每兩名勞動人口要養活一名退休者。四是面臨觀念危機。社會福利,像一張温牀,一些人寧願躺上面吃補貼,不願勞動、不思進取,程度上鼓勵了現象滋生,使得社會生機和活力減退。西方一位經濟學家認為“一個社會放在之上,其結果既得不到,得不到。”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觸地説:“我理解福利社會,並不是讓大家歇着,福利社會該是,每個人生活中感到困境時,能得到幫助。”
辯證地分析“高福利”制度利弊,才能認清其本質屬性。從福利制度看,西方國家實行“税收、高福利”,是資產階級政府採取改良主義措施,是資本主義社會調節生產關係手段。雖然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減少了對立,維護社會有某種作用,但這些政策只是調節國民收入一種形式,説是一種社會矛盾“緩衝器”。民主社會主義者推行模式,犧牲效率代價,強調社會福利保障作用,目前遇到了克服困難,面臨難以為繼窘境。經濟學家批評説:這種經濟患上了“動脈硬化症”,“勞動缺乏刺激作用”,帶來了社會發展放慢或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