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説過,意大利走資本主義,既非英美馬式,非德國驢式,而是非驢非馬式。於馬式和驢式有着邏輯,兩種雜糅一起,邏輯之間會產生衝突,這稱為“逆向制度互補”。觀點認為,資本主義要麼馬式,要麼驢式,可取其中。非驢非馬、中間體資本主義,是大打折扣。意大利一個例子。
不僅如此。意大利模式非驢非馬,不僅體現資本主義模式上,體現福利國家模式上。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缺少總體考慮和系統設計。看似兼容幷蓄,實則雜亂無章,不成“體統”。
各國福利模式,典型(Ideal Type)有三種,或英美式(Anglo-Saxon),或歐陸式(Continental),或北歐式(Nordic),各具特點。英美式效率,花錢、多辦事;歐陸式(法德)公平,多花錢、多辦事。是北歐式,效率與公平並,錢花,但性價比,錢花得值(Get Value for Money)。
效率和公平,是衡量一國福利制度兩大標準。這一標準,三種模式進行排名,北歐式第一,而英美、法德各有千秋,英美效率有餘而公平,法德公平有餘而效率。
既無公平、無效率,是“墊底”聞名意大利。其並列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屬南歐,故合稱南歐模式;環繞地中海,稱地中海模式。
何謂公平?衡量標準是基尼係數。英美法德相比,英美收入差距,基尼係數;法德收入差距,基尼係數。所以,公平而言,英美遜於法德。一個原因,是兩種模式下工會力量。英美模式下,工會力量,無法將工人組織起來,資方討價還價。一一情況下,工人處於弱勢,工資、福利議價主動權資方。法德模式下,工會力量,代表工人爭取權益其第一要務,資方集體談判,層次全國、全行業、公司,程度上扭轉了單個工人弱勢地位(矯枉過),為工人爭取到工資和福利。而於是集體談判,工資和福利差異不會,這是法德模式工人收入差距原因之一。
何謂效率?其衡量標準,套用税收界“應税盡税、應收盡收”話説,是“應盡”,是一國業率。福利目的,不是養人,而是促進就業,讓有業能力人能夠就業,充分就業,應盡。英美模式是這樣做,福利待遇就業掛鈎。福利錢不能拿。想拿,努力地找工作。福利不養閒人、漢。這是一種福利鞭策。如此模式下業率,於法德那種養漢模式,故效率高。
花錢多少而論,北歐模式費錢,其次法德,其次英美,次意大利、南歐。評判一國模式,不僅看花錢多少(價),要看效果(性,即“效率+公平”)。綜合起來,是看性價比。北歐、法德屬於多花錢、多辦事類型。區別於,北歐性價比、效率公為上乘;法德效率一些,性價比不如北歐。英美、南歐屬於少花錢、辦事類型,區別於,英美效率高,錢花得多,但辦了點事;南歐一無是處,既捨不得花錢,沒辦什麼事(而言,看誰)。
意式福利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重養老,其養支出佔GDP比例兩位數以上,於國家水平。這個意義上,其説意大利是個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不如説它是一個養國家(Pension State)。
意大利是一個老人國度。這有兩重含義。其一,意大利老齡化,是全世界於日本老齡化國家。此次疫情,意大利死亡率,醫療資源慘遭擠踏(Stampede),一個主要原因是老齡人口佔比。
其二,意大利是老人政治、老人經濟。老人年人政治權力、經濟利益方面有着差距,政治權力和經濟分利過於老人傾斜、集中、固化。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差距,意大利則突出體現老人年人之間差距。社會階層固化,則意味着這種差距短期內沒有縮短和消除可能。
掌握着政治權力老人,維護既得、於年人經濟利益,是不遺餘力。意式福利並於養老,是老人們努力結果。
社保這件事,落實到誰頭上,是個問題。各國實踐看,要麼國家承擔、要麼推給市場、要麼交給家庭。北歐模式,國家大包大攬。英美模式,是推給市場,國家能不管不管,代表了兩個極端。歐陸模式,家庭社會保障(Social Protection)主力。
歐洲大陸國家,普遍重視家庭。家庭觀念,家人、親人之間親情、聯繫、互助密切。意大利人對家庭乃至家族重視是羣冠歐洲,身處亞洲、注重家庭和親情中國多類處。家庭不僅日常生活、工作和經濟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是承擔社會保障主力。
是女性。與英美、北歐相比,大陸國家南歐女性,恪守“男主外、女主內”祖訓和。男子在外掙錢,是Breadwinner;女人在家相夫教子、贍養老人,承擔了大部分本屬政府或市場社會保障工作。作為代價,女性勞動參與率、就業水平偏低。儘管幾十來年,女權運動興起,並迫於老齡化形勢,多女性走出家庭,走上業崗位,有了自己事業和追求,但總體業率、就業水平偏低。意大利社會保障工作,是家庭為中心、女性仁不讓主力。
歐陸模式下,勞動力市場冰火兩重天,正式員工臨時工在工資、福利待遇、培訓、職業前景、勞動生產率方面差距。正式員工火熱、臨時工冰寒。作為歐陸模式近親,意式福利傾向於正式員工,即所謂“圈內人”(Insider);對合同工、臨時工“圈外人”(Outsider)保障水平沒有。對圈內人士,照顧得,到了過度保護地步;對圈外人士,是基本“愛咋咋”態度,任其祼奔(無/保障)。
長期以來,有聲音詬病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僵化、,打擊了投資者和生產者積極性,是經濟增長、停滯根源。這裏説僵化、,主要是指正式員工過度保護。比如,解僱成本過(懲罰性遣散費、冗長且偏袒司法程序)、工會勢力過。於這種過度保護,企業招聘員工積極性,惟恐招錯或經濟形勢,招聘解聘難。所以,寧可不招,或索性撤資走人,換一個那麼僵化國度,任意揮灑。
所以,要改。但是,可笑是,改革刀鋒並落過度保護正式員工身上。意大利方式,是老人辦法、新人辦法。老人辦法,過度保護依舊;新人辦法,企業有充分僱用臨時工、合同工,既可僱用,亦可解聘。這投資者和企業是好消息,勞動力市場由此,但劇了冰火兩重天局面。正式工愈熱如水,臨時工冰。
世上原本無福利國家。資本主義早期,對工人態度是涸澤而漁,榨盡後一塊銅板。物反,激起了工人反抗意識,資本主義迎來了它對社會主義。資本者看來,這是一種威脅。
瞭解意大利福利期望和要求幫助您避免代價高昂風險,例如 僱員分類錯誤 或者違反當地勞動。你知道,你能衡量你福利管理計劃有效性。
所有意大利工作意大利公民有權享受僱員福利。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每個人能得到處。行業要求是主要決定因素,但意大利活力工會發揮了關鍵作用,員工個人特徵,如年齡、性別、工資範圍、就業年限和地點發揮了關鍵作用。
養卹金繳款僱主和僱員是制性,但行業性質和工作分類而有所不同。
意大利,員工有權享受帶薪病假,前三天僱主全額支付,國家醫療系統支持員工長達180天工資。公司税構成了這一制度財政支柱。
意大利獨立承包商只能獲得某些國家提供福利。其中包括帶薪假期、病假工資和工作相關事故保險。於意大利實施了《 工作法 》,承包商能夠利用育兒並獲得產婦津貼。
每年4周(20天)帶薪假期是意大利職員工法定要求。僱主這四個星期內不得替代工資代替。四個星期中兩個星期給定年度內使用,而其餘可以應計年度結束後18個月內使用。行業勞動可以提供帶薪假期。意大利規定每年有12個公共假日。
意大利,員工病假津貼可能複雜,這取決於工作分類和勞動。標準方案是:員工病假前三天僱主那裏得到100%工資。(這一比例第三次使用病假時下降到66%,第四次使用病假時下降到50%。)
從患病第四天起,僱員從意大利社會保障機構 國家社會福利研究所( INPS ) 領取其工資一個百分比,僱主領取一個百分點,每年可領取 180 天帶薪病假。實際上,這於全薪或全薪。
僱員享有法定五個月帶薪產假,是產前兩個月,產後三個月。
產假期間,僱員領取其工資80%,國家社會保障局通過僱主支付,差額僱主補足。養父母有權享受五個月帶薪假。
意大利規定,孩子出生後5個月內可享受10天陪產假,工資100%。母親或喪失工作能力情況下,陪產假可以延長。
子女年幼時候,父母雙方可以休10個月育兒假,其中大部分假期會減少工資或帶薪。
即出台使這些津貼,包括陪產假和子女教育有關帶薪休假。
意大利是世界上預期壽命國家之一,定期調整養老金要求。養卹金提供給那些達到年齡和繳款要求人。2021-2022年,男女退休年齡定為67歲,繳費年限20年。如果養老金於老年人法定社會津貼1.5倍,個人71歲之前並繳款5年後才有權享受養老金。
要申請提前領取養卹金,婦女繳款41年零10個月,男子繳款42年零10個月。
僱主繳納相當於僱員工資33%養老金,而大多數僱員繳納養老金工資9%。僱主直接繳納所有這些保險費,僱員工資中扣除其部分。
專欄會時,股市有行情時候,我會寫文章大家聊聊看法;沒有行情時候,埋頭寫書,寫一章發一章。——以下是《君臨投資史》卷二,第四章。
近20年來,意大利世人面前猶如落日黃昏、暮氣。
這一方面是於人均GDP下滑,敬陪七大工業國末座,新聞媒體冠以“歐豬四國之一”頭銜;
另一方面是於其產業衰敗,那些知名品牌外資兼併收購。
比如時尚品牌古馳賣給了法國開雲集團,寶格麗賣給了法國LVMH,範思哲賣給了美國Capri;
跑車品牌蘭博基尼賣給了德國大眾,法拉利和瑪莎拉蒂賣身菲亞特,後來資本轉手中變換主人。
你想象,1980-90年代,意大利有過多麼時刻——
1987年,意大利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工業國,歐洲第二製造業國。
1992年,意大利人均GDP高達2.32萬美元,超越英國,追法國和德國。
這是意大利20世紀巔峯時刻,它汽車、摩托車暢銷歐洲,品牌受到全世界追捧,日本人之痴迷。
百年間,意大利經歷了什麼,什麼崛起,什麼衰敗了呢?
如果你能讀懂這段歷史,那麼於投資有一番領悟。
我們知道,現代以前,意大利有過兩段歷史,一段是羅馬帝國,一段是近代文藝復興。
11-15世紀文藝復興時意大利,主要依靠亞洲到歐洲商業貿易,中國絲綢和瓷器,南亞香料和寶石,一轉手到歐洲暴利。
後來,商人們於貿易,投身於絲綢和瓷器模仿製造,有了馳名歐洲手工業集羣,這視為是現代資本主義萌芽。
不過,17-18世紀歐陸強權崛起後,意大利因為分裂,有過日子。
佛羅倫薩1793年成為了奧地利附庸,熱那亞1805年法國吞併,西西里成為了西班牙屬地。
是,意大利位處歐洲腹地,毗鄰德法,這使得歐洲工業革命餘波能夠蔓延到這裏,這是它二次崛起基礎。
1860-70年代,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統一戰爭過程中,意大利名相加富爾手中實現了統一。
隨後,統市場刺激下,德國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展開,意大利進入了工業化征程。
1853年,安薩爾多公司成立,這是意大利早期能源和軍工集團,生產了意大利一戰中一半大炮。
1872年,倍耐力輪胎成立,早期從自行車輪胎做起,1901年開始生產汽車輪胎。
1899年,菲亞特汽車成立,這是過去一百年中意大利工業王者,背後阿涅利家族媒體稱“王族”。
當時菲亞特,阿涅利家族一代創始人喬瓦尼·阿涅利領導下,事業。
一戰時,業務汽車飛機、航空發動機、機關槍業務擴張,這是意大利版本羅羅、雷諾、寶馬。
二戰時,德國元首希特勒治下,誕生了生產經濟型小車德國大眾;
於墨索里尼上台,法西斯鐵腕統治下意大利開始了軍工和重工業飛躍式發展,菲亞特二戰四年內,員工數量增長了10倍,4000人增長到4萬人。
菲亞特經濟型小車得以佔領了國內市場,成為戰後德國大眾主要對手。
可以説,表面上散漫意大利人德國人處處不來電,但經濟上,意大利是德國迷弟。
二戰後,意大利迎來戰略機遇期。
於盟軍佔領,不僅法西斯制度徹底瓦解了,傳統自給、閉關鎖國經濟體制拋棄了。
意大利從此打開國門,歐洲融合一個統市場。
戰後歐洲,百廢待興,需求,缺是什麼呢?供給。
於德國、法國、荷蘭是戰爭災區,製造業幾乎摧盡,因此能實現供給肯定是獲利。
因為意大利二戰中損失只有13%左右,是歐洲工業國中損失,所以實現了“V型”反轉。
源源意大利工業品打進了歐洲市場,1953-1959年,意大利GDP年均增長5.6%,1960-63年7.9%,1964-73年4.9%。
這20年,認為是意大利經濟奇蹟,其工業品世界市場份額。
即使是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因為意大利擅長生產經濟型小車、大眾工業品,其發展順風順水,號稱是歐洲“日本”。
菲亞特公司家族二代話事人賈尼·阿涅利領導下,業務汽車、航空擴張到機械、電訊、保險、金融、報章雜誌各領域,堪稱意大利人從出生到死亡離不開超級財閥。
1960年代,菲亞特124車型生產了400萬輛,引進到蘇聯改頭換面成為拉達牌轎車。
1970-90年代,菲亞特熊貓微型車、帕裏奧車打進南美和東歐市場,成為巴西、阿根廷、波蘭冠軍車型,出口收入佔了總銷售額60%。
菲亞特之外,有一批知名汽車品牌冒起。
比如阿爾法羅密歐,這是意大利跑車界元老,創建於1907年,是一戰和二戰期間各種汽車大賽冠軍。
1947年,出身阿爾法羅密歐賽車手恩佐·法拉利自主創業,於其領導法拉利車隊贏得了F1史上多總冠軍,由此成為了跑車界新一代傳奇。
有瑪莎拉蒂,1947年首次將賽車發動機配置到轎車上,發明瞭激情結合GT車型,從此引領了高性能跑車風流。
1963年,拖拉機製造商蘭博基尼闆買了一輛法拉利跑車,發現離合器設計有問題,投訴後法拉利闆反駁:
“用不着製造農車人,告訴我如何製造跑車。”
一怒之下,蘭博基尼跨界進入了跑車市場。
一個行業,連賽車手、拖拉機闆跨界進入時候,可見其當年是有多麼。
其它領域,安薩爾多西門子引進技術,成為了西門子燃氣輪機代工廠,後來大成為全球燃氣輪機龍頭之一。
食品龍頭費列羅自主研發帶到境界,左手一款金箔包裝榛果威化巧克力,低成本賣出價格,右手一款能吃能玩蛋,可謂盲盒界祖師爺。
,有不可或缺意大利時尚界。
1960年代,華橫溢設計師華倫天奴羅馬舉辦了第一場時裝秀,他美豔妖嬈風格上流社會引起了矚目。
喬治·阿瑪尼是1975年成立,這位先鋒設計師作品時尚界造成轟動,1982年喬治·阿瑪尼成為自40年代迪奧之後,第二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設計師。
範思哲誕生於1978年,通過美國先鋒攝影大師理查德·艾夫登合作拍攝一系列標新立異大片而聲名噪。
時尚女王Prada雖然1913年創立了,但幾十年來是破產邊緣徘徊,直到1978年第三代話事人繆西婭·普拉達接手,崛起為時尚圈頂級品牌。
1970-80年代,羽絨服品牌Moncler日本掀起購買熱潮,古馳分店開到香港、東京和佛羅裏達棕櫚灘……
但花團錦簇之下,危機悄悄滋長。
第一,意大利經濟繁榮程度上是建立廉價勞動力之上。
延伸閱讀…
1970-80年代品牌爆炸,主要是當時意大利紡織業,紡織業出口增長背後是意大利歐洲勞動力資源。
菲亞特廉價小車戰略、安薩爾多代工戰略能夠,它勞動力成本優勢密切相關。
但到了1990年代,意大利勞動力成本優勢失去,來亞洲廉價工廠們開始興起,搶走了原本屬於意大利市場份額。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故鄉,是孕育藝術家沃土,部分企業可以奢侈品行業升級;
但技術工業呢,那麼了。
技術升級是需要優質教育體系做支撐,這涉及第二個問題了。
第二,意大利教育基礎和投資,滯後。
是基礎教育層面,意大利落後於德國和法國。
你能想象嗎,1980年代,意大利有27%,1500萬人口屬於半文盲。
而高等教育層面,意大利德法差距了。
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例,法國有4所,德國和瑞士有3所,連荷蘭和丹麥這種小國有2所,意大利卻一所沒有。
沒有優質教育普及,如何尖端科技產業升級呢?
因此,打不過德國、法國高端製造業,下面韓國、中國廉價工業品蠶食,意大利危機一日日起來。
以前有一種説法是,意大利是中小企業王國,10個人以下微小企業佔了經濟生態中95%比例。
但其實,恰恰相反,這意大利經濟落後表現。
微小企業之所以長,問題於它們缺乏大規模研發能力。
現代工業基本上是追求規模效應,沒有規模做支撐,如何去攤銷那高額研發創新投入呢?
看意大利跑車界湧現出了那麼多名牌,當時技術含量,很多零件、模板是可以通用,中國山寨機生態差不多。
法拉利那些早期跑車全都是外包設計,否則至於一個賽車手能打造出一個品牌來。
所以當意大利規模工業龍頭,菲亞特只能徘徊廉價小車領域,並且拉美和東歐市場韓國車入侵時候,意大利日子過了。
1993年歐共體關税取消,1999年歐元區建立,意大利國內市場失守,成了德法工業品傾銷地。
意大利經濟從此全面淪陷,出現了一波工廠倒閉潮,失業率拉昇。
能怎麼辦,意大利政客們什麼辦法,只能通過福利制度來失業者們養起來,延緩社會矛盾激化。
但福利制度是需要鉅額財富來支撐啊,所以政客們想出了加税和借貸主意。
結果:企業經營困難,和政府債務滾雪球。
產業衰敗,下崗失業,福利養起來,加税和借貸;
產業衰敗,失業,福利,税加不動了,那來多借貸……
惡性循環之下,2018年意大利公共債務佔GDP比例達到134.8%,歐豬四國名副。
意大利核心資產們,一個個倒下,外資所收購。
1998年,蘭博基尼德國大眾收購;
1999年,古馳法國開雲集團收購;
2011年,寶格麗法國LVMH收購;
2014年,安薩爾多燃氣輪機業務上海電氣收購;
2015年,倍耐力輪胎中國化工集團收購;
意大利雖然陷入了危機,但烏雲中是有陽光。
下面,君臨重點大家分享意大利三個投資高手故事。
20世紀下半葉叱吒風雲日子裏,菲亞後收購了法拉利、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基本上一統了意大利汽車界。
延伸閱讀…
但它背後阿涅利家族心存:廉價車優勢失,意大利腹地,未來何去何?
汽車業,是個拼規模行業,只要你進入了這個行業,像進入了一場停歇淘汰賽。
只要規模別人小,你得面臨着成本、毛利率,虧損壓力。
這種壓力行業排名,一層層下壓。
因此,你規模只有進到世界前兩、三位,才能享有利潤率,才是安全。
餘下,時間推移,末位淘汰。
阿涅利家族很知道菲亞特弱勢處境,知道靠自主研發實現銷量增長可能性,。
準備現金儲備,等待幾年一次週期性下行,低位抄底+持有,這是散逆襲最佳增長策略。
事實證明,阿涅利家族是個價值投資者。
第一次是2009年,當世界經濟危機蔓延,美國克萊斯勒陷入破產危機關鍵時候,菲亞特出手,它收購了。
這一波抄底,時機把握堪稱精準。
當時克萊斯勒,戴姆勒奔馳收購甩賣,一番折騰後資產貶值,負債超過了100億美元,破產清算是唯一出路。
菲亞特想買下來,不想揹負這鉅債,於是等待。
2009年4月30日,克萊斯勒進入了破產保護程序,美國破產保護法,如果45天執行期內(即6月15日前)未能達成資產處置方案,那麼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菲亞特等到了後時刻宣佈介入,並6月10日債權人達成了出售方案,這是菲亞特能爭取到價格了。
收購完成後,菲亞特世界第十大汽車公司躍升第六,規模上了一個台階。
當時這筆收購,很多投資者看好:
,克萊斯勒是個晦氣公司,戴姆勒奔馳之前花了十年時間沒整明白,菲亞特能行?
其次,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兩個汽車世界弱者,1+1能於2嗎?
但事實勝於雄辯,菲亞特賭贏了。
2012-2013年,一場歐債危機突然來襲,菲亞特本土淪陷,歐洲業務出現鉅虧,差點扛過去……
,他扛過去了,主要原因是它美國業務,子公司克萊斯勒得益於美國濟復甦,它貢獻了十幾億美元淨利潤!
破產價抄底+V型反轉大回報,問你服不服?
另一次出手是2019年,全球汽車銷量進入低谷,美國銷量下跌1.3%,中國銷量下跌8.2%,日本銷量下跌1.5%,英國銷量下跌2.4%……
阿涅利家族去各大車企詢問了一番,銷量靠前幾個鳥他。
,同樣危機四伏,規模排名靠後標緻雪鐵龍,接過了他橄欖枝。
2019年12月,PSA(標緻雪鐵龍)FCA(菲亞特克萊斯勒)簽署了聯合協議,定雙方50:50股比成立新集團Stellantis。
公司將控制13個品牌,包括PSA集團雪鐵龍,DS,歐寶,標緻和Vauxhall,以及FCA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道奇,菲亞特,JEEP,藍旗亞,瑪莎拉蒂和Ram。
年銷量800萬輛,成為於大眾、豐田、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全球第四汽車企業。
歐洲市場上,PSA16%+FCA7%,合計市場佔有率達到23%,完全追平大眾集團(23%),擁有了和一掰手腕實力。
公司持股上,阿涅利家族持股14.4%,標緻家族持股7.2%,分列第一、第二股東。
這樣,通過20年間兩筆操作,讓阿涅利家族旗下菲亞特實現了世界第十到第四規模,避免了淘汰出局危險。
而阿涅利家族旗下,現在Stellantis,有跑車公司法拉利,知名物業顧問公司高緯環球,農業設備公司凱斯紐荷蘭,足球俱樂部尤文圖斯核心資產。
如果未來能持續這20年投資紀錄,阿涅利家族百年榮耀,能維持很久。
接下來,第二個要講,是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他知名身份,是四度擔任意大利總理(1994、2001、2005、2008),是二戰後意大利任職時間總理。
這個政壇死鳥,有什麼政績嗎?
政治於他而言,多只是成為意大利首富後,進一步滿足他權力慾望遊樂場。
雖然政壇上名聲不太好,但投資水平而言,老貝是個一流高手。
“到不能倒”意大利反歐勢力掌握,意味着歐元區和歐盟走到了臨界點。雖然此次組閣危機各方表面協告,但右翼加民粹主義暗流亞平寧半島湧動,新政府上台只是意大利歐盟一輪衝突開端。
幾何時,意大利是歐洲一體化運動元老,法德意三國是歐盟核心支柱,是英國脱歐後,意大利地位關鍵。然而,民粹主義風潮衝擊下,如今意大利可能成為歐盟核心區倒下一員。歐洲主義本國優先之間,資本市場民眾福利之間,意大利成為風暴中心。新政府組閣一波三折,是該國數十年來矛盾集中爆發體現。
今年3月選舉中,五星運動和聯盟黨雙雙上位,談判決定聯合組閣。兩黨力量旗鼓,作為妥協結果,沒有政治經驗法學教授朱塞佩·孔特推舉總理候選人,授命組建聯合政府。孔特提名了80多歲保羅·薩沃納經濟部長,後者是典型“疑歐派”,宣稱意大利加入歐元區是歷史性錯誤。結果,總統馬塔雷拉罕見地否決了薩沃納提名,孔特選擇辭職,但此後劇情反轉,上演了孔特“二進宮”劇情。
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經濟體,選舉組閣亂象,程度上可以凝聚為“要不要待歐元區”抉擇。歐盟來説,走到十字路口意大利可能是危機起爆點,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意大利了,到不能有任何閃失。
5月底否決財長提名後,馬塔雷拉受到布魯塞爾政客們力。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認為,意大利命運不能受制於資本市場;馬克龍稱讚馬塔雷拉展現了保護意大利制度和民主穩定性精神;默克爾則説,願意任何意大利聯合政府一起工作,但“你們經濟政策還是要服歐元區規則”。不出意料是,布魯塞爾意大利總統支持引起意國內民意反彈,民粹主義者高呼“意大利民主需要人説三道四”。
意大利是議會制國家,總統只是名義上國家元首,政黨領導人提出內閣人選基本會提出異議。但這次,馬塔雷拉與意大利民粹主義“槓上了”。
這件事背後邏輯是,讓“反歐”人士出任經濟部長,意大利外部環境惡化。民粹主義操控新政府可能分配,減少工作時間、增加福利,帶來財政支出增長,只有持續舉債,這樣政策才能推行下去。投資者新政府政策頗慮,會導致該國經濟進一步失速,步塞浦路斯和希臘後塵。
從意大利“國家理性”而言,馬塔雷拉做法什麼問題。現代國家現代市場體系是同構,如果説塞浦路斯和希臘作為中小型經濟體,其影響是局部,那麼意大利萬一出現問題,可能涉及歐元區存續。換言之,意大利歐盟“到不能倒”。
是,直到現在,意大利歐元區關係存在轉圜餘地。五星運動和聯盟黨牀異夢,萬一聯合政府崩潰,民粹主義政黨選舉中贏得多數,意大利歐元區關係馬上會進入起爆倒計時。,這種最糟情況,德國、法國會有所準備,默克爾就説,我們當年希臘談了很多次,每次到深夜,是達成了一些共識。
意大利此前認為是歐債危機中“豬國家”成員,不過誰能否認,意大利是歐元區和歐盟創始成員國。2018年,歐元區核心區域出現了空前民粹主義勢力,而且一度有希望進入內閣,這意味着事態發展到臨界點。
此前,荷蘭、法國和德國大選見證過類危機,但是雷聲大雨點,反歐勢力上台沒有變成現實。而意大利,因為馬塔雷拉個人意志,或者是國家理性和希望市場預期使然,民粹主義理念一次受到了抵制,至於迅速成為政治行動。,各方進行了協,孔特修改了內閣名單,選擇喬瓦尼·特里亞執掌財政大權,保羅·薩沃納改任歐盟事務部長,結束了持續兩個多月政治僵局。
然而,“政治素人”孔特身後,站着五星運動和聯盟黨領袖。極右翼加民粹主義暗流亞平寧半島湧動,新政府上台只是意大利歐盟一輪衝突開端。
“到不能倒”意大利反歐勢力掌握,意味着歐元區和歐盟走到了臨界點。雖然此次組閣危機各方表面協告,但右翼加民粹主義暗流亞平寧半島湧動,新政府上台只是意大利歐盟一輪衝突開端。
幾何時,意大利是歐洲一體化運動元老,法德意三國是歐盟核心支柱,是英國脱歐後,意大利地位關鍵。然而,民粹主義風潮衝擊下,如今意大利可能成為歐盟核心區倒下一員。歐洲主義本國優先之間,資本市場民眾福利之間,意大利成為風暴中心。新政府組閣一波三折,是該國數十年來矛盾集中爆發體現。
今年3月選舉中,五星運動和聯盟黨雙雙上位,談判決定聯合組閣。兩黨力量旗鼓,作為妥協結果,沒有政治經驗法學教授朱塞佩·孔特推舉總理候選人,授命組建聯合政府。孔特提名了80多歲保羅·薩沃納經濟部長,後者是典型“疑歐派”,宣稱意大利加入歐元區是歷史性錯誤。結果,總統馬塔雷拉罕見地否決了薩沃納提名,孔特選擇辭職,但此後劇情反轉,上演了孔特“二進宮”劇情。
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經濟體,選舉組閣亂象,程度上可以凝聚為“要不要待歐元區”抉擇。歐盟來説,走到十字路口意大利可能是危機起爆點,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意大利了,到不能有任何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