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個人、每個家庭情況,我廣大移民選擇,認為你們選擇是錯。我説這些只代表個人觀點,適合我自己,並沒有普遍性。
海外移民受過教育,素質,受西方文化薰陶,有一顆心,能聽取不同意見,文明討論。請大家留意這些海外移民發言風度,虛心向他們學習。
人想移民(是指美加澳新這幾個主流移民國家,説一句,想孩子小送到海外受教育家長,可以參考一下),問他們什麼,10有89會説是孩子。追問一句:出國孩子有什麼處? 大部分家長一愣,然後會説:小朋友國外鬆,國內教育變態了。
我認為,想鬆國內一可以鬆,想成才到哪裏鬆不了。一個小朋友可能只要一出國,可以鬆鬆成才,天底下哪有這樣好事。人説出國是了孩子鬆,可實際上國外精英學校裏到處是華人小朋友面孔,鋼琴奧數不能,國內沒任何區別。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競爭民族,競爭是寫中國人基因裏,不會因為出國而改變。西方人可以鬆,因為他們孩子後可以卡車司機,開出租,還可以當plumber,礦工,錢賺得白領多,中國人會允許自己孩子後事這些行業嗎?是不是希望孩子去律師,醫生,科學家?那怎麼可能鬆了呢。
小朋友成才否,取決於天賦,一個原本小朋友,可能因為出國受教育變得出類拔萃。我認同西方教育水平中國高,就算,可能讓孩子產生質變化。留學生花幾百萬出國讀書,回國月薪三千故事,不就説瞭這個道理嗎?我本人一個資質人,刻苦,不要説我送到外國,送到外星可能成才。我們大多數人是普通人,西方所謂優質教育,能孩子產生多改變,值得我們一家人離故土親人放棄事業,去一個陌生國度闖蕩?
中國飛速發展,機會無限,迴流是勢趨,於來想回國發展朋友,或者是於其他原因回國,比如父母年老需要照顧,如果子女海外成長,有弊端。
孩子海外成長,中文讀寫能力喪失,可惜。中文學了,指望通過興趣班掌握中文不現實。一個華人懂自己文字,我覺得可以説。我沒開明到那個程度,着華人面孔,流淌着華人血液,卻看不懂中文書,聽懂中文歌,知道李白杜甫,知道四大名著,這是華人嗎 。我希望孩子英語,但不能犧牲中文代價。英語是工具,中文是,不能本末倒置。沒有中文基礎,中國發展滾滾洪流之中有一番作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討論,如果你認為中國文化很糟,只能説你瞭解中國文化。或者你可能喜歡某些習俗風氣,上升中國文化否定。總之這個問題討論,話題,我能力解讀。
海外成長,中國文化註定會缺失。中文説得,詞彙量,缺乏中國文化,將來融入到中國社會。 拿知乎來舉例,那麼多熱門話題,咱們中國人討論得熱火朝天,一個洋人,就算中文,他會有嗎?他參與得進來嗎?來自海外華人,活躍,逛當地論壇,專門來這裏噴我(開玩笑),什麼?因為這裏有文化。你能指望移民後代來逛知乎嗎?這個道理。他們是完全一類人,一個眾羣體。
生活和事業離不開人脈。想想你自己圈子,是小學到大學同學,加上後來同事。如果海外生活,自己圈子海外,再回國生活工作會麻煩很多。 人脈古今中外,這個道理大家我懂,多説了。
會有人説:你説這些跟我無關,我鐵定不回國,那麼於孩子來説:
下一代事情需要我去擔心,若真有朝一日中國得朵花一樣,我相信我後代會有能力想辦法回到中國來。。。
現在操心若干年後事情,是杞人憂天。。。
【明報專訊】社交媒體,每天充斥移民公司廣告,移民潮已成坊間熱門話題。若問父母,什麼有移民打算,十居其九會回答,是孩子來着想。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理由,但父母們是否有站孩子角度,想一想移民是否孩子意願呢?
籌備移民,要過五關斬六,家庭各成員心理質素,是否妥善照顧呢?爸爸要盤算移民後工作,解決家庭財政問題;媽媽可能會不明未來,或者捨不得香港家人、朋友;那麼,小孩子呢?他們沒有想法表露出來,樣子看似很雀躍,但往往並非如此。
我們以為移民是孩子來着想,但可能孩子是不情不願,因為他們心裏有很多情緒,沒有梳理。例如孩子朋友離別,他們會擔心適應問題,學業是否跟得上,會否歧視、欺凌或孤立。
當孩子問題處理,處身外地,這些憂慮會突然消失,會隨時間。因此,父母計劃移民初,應該預留時間去梳理孩子情緒,防患未然。但要怎樣做呢?可以運用「6A品格教育」中Acceptance(接納)、 Affection(關愛)和Availability(時間)。
我們接納孩子心理或情緒上有各式各樣思量,不要忽視他們你表達機會,孩子鼓起了勇氣説出內心想法,所以我們要認真、細心地聆聽他們需要。而那些不習慣主動表達想法孩子,需要父母多花時間他們解釋,要他們分享感受。父母要做到接納,站孩子角度,他們想法,縱使你覺得小朋友成立,但切記不要一句「這些不是問題,不用擔心」來作回應。
但申請移民,移民申請後,很多人心中會有所疑問,孩子多移民才是年紀?要不要着孩子國內讀學來?
抱着這種想法朋友是本一個擔憂,孩子移民後中文會變得,父母無法溝通,重則忘本,丟了自己中國。
而孩子如果國內上學或者中學,可以打下中文基礎,進而有民族認同感,到啥時候是個中國人,而且來説還可以回國發展,這不是安排?
我看來,這些大多是瞎扯!
我看來這個問題,如果是移民,並且未來計劃國外生活,孩子過來!
但如果只是想孩子鍍個金,或者孩子國內面臨沒書讀才出國,是家長面移民留學熱潮,興起想趕時髦,您讓孩子什麼時間來都行,不出國是選擇。
延伸閱讀…
我移民整整6年了,時間越久越感覺無法融入這個社會。,我完全熟悉了現居住城市,周邊鄉村、湖泊、島嶼熟悉;我熟悉和習慣這邊社會規則,什麼是禮貌體面,什麼是無禮有了很多認知;我開始適應了加拿大生活方式,愛、重視家庭、享受生活……
但我深知,我是沒有辦法做到融入!比如我做一名記者,做本地企業管理層,無法政,有本地人朋友……道理,語言和文化隔閡。加拿大,雖然存在種族歧視問題,但我敢説,這裏有其他歧視。於移民來説,這種歧視,説是門檻或障礙,是文化壁壘。
骨子裏東西,一個中年移民來説,無法改變了,而且我不想改變。
但孩子,能夠適應西方文化!後西方世界能有發展,活會如魚得水。這是他們成長和地方,熟悉環境。這個道理,我相信誰明白。
害怕孩子會英文,而忘了中文,導致沒辦法父母、祖父母溝通?
害怕孩子沒有了種族認同感,未來成為一個沒有根基香蕉人?
怕孩子損失了建設祖國機會,錯失了國內紅利?
深層次,怕孩子自己,孩子未來自己不親?
您是不是有過同樣擔憂?説話,我當年這麼想。
延伸閱讀…
但加拿大生活了,以上這些擔心我放下了,鼓勵孩子接觸西方文化。我什麼做此選擇,對孩子未來充滿信心呢?
不過他中文讀寫能力完全零,因為我找不到什麼中文兒童讀物,或者適合孩子看中文動畫片、劇、綜藝節目找。而學中文人教版教材,説話我愛看,逼孩子學是有如吃藥。而英文讀物多多了,家裏紙質書放不下,本本是經典,現在孩子買了kindle,一週一本400頁書節奏。我提醒他少看點書,並不是凡爾賽,有時兒童文學吸引人,孩子會沉迷。
中文其實並不妨礙我們和孩子之間交流,我説中文他能懂,而他要説英文我們明白什麼意思。這是個過程,我發現我很多英文是孩子學,是俚語。而他中文全部來源於我們,是學習,提高。
記得十幾年前我去美國,看到有華人家庭孩子説英文、父母説中文,溝通毫無問題,當時覺得不行。但現在這場景應驗自己身上,倒了違和感。北美雙語家庭,其實每家有自己一套溝通體系,那是只有家人才能理解和適應方式。
説種族認同感,我們在家裏跟孩子沒有刻意強調過他是中國人是加拿大人這個問題。他知道自己是來中國,出生北京,祖籍是東北。而像他背景孩子加拿大和美國有千千萬萬,來各個國家,有着各種膚色,文化各不相同家庭中長大。這學期開學,王中王跟學校裏轉過來日本同學成了朋友,那孩子一家東京搬到温哥華,Fresh Off the Boat。
種族這個東西,擺在那裏,即使不強調,是深入血液和骨髓,我倒是覺得沒過分渲染。一個國外華人孩子,即使愛吃西餐,我相信從小吃是米飯炒菜;即使接受西方文化,西遊記故事是聽到第一個童話;即使離經叛道,來在他耳邊迴響是父母中式傳統尊尊教導。
加拿大這樣一個多元地方,並會有排外和種族歧視情況,會有多機會讓我們種族認同感中找到安慰。即使孩子有一天想探尋他祖輩軌跡,完全可以去我們走過路尋,但加拿大是他成長地方,有親人地方家麼!
説建設祖國事情,我認為王中王智商能夠再回國發展,説數理化藝術音樂這些特長國內孩子沒法,説思維方式和社交讓他適應國內環境。這裏並不是刻意嘲諷,而是我深知國內一切充滿了競爭,一個世無爭“佛國”孩子國內生存下去。
像我當年一家外企工作,身邊有一個ABC(美國華人)同事,人,但同事們眼中他個“傻子”。思維方式和做事風格其他人,環境格格不入,他自己感覺。
如果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白人,大家能理解,他當成一個老外敬而遠之;但他是個外表我們一模華人,骨子裏徹頭徹尾。那種感覺,只能説怪。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琢磨,我30多年摸爬滾打經驗,有太多太多無法領悟精髓,我一個國外孩子能去感悟。如果不是您國內有產業着孩子去繼承,我相信孩子回國會有多優勢,而且會阻力。
後説説孩子自己問題。確,西方孩子獨立,這邊環境鼓勵孩子有自己主見和判斷,很多孩子從高中開始掙錢養活自己。
有一些家庭因為中西觀念衝突,讓孩子與父母家庭走。一個家庭中存在兩種文化,是介於兩代人、兩種思維之中,衝突無可避免。做家長,孩子成年後疏,失去親情。